双十一|双十一后的618静悄悄?( 三 )


随着上海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 , 平台的物流配送也在逐渐恢复 。 5月20日 , 电商报发布快递行业全面复苏 , 回暖迹象明显 , 不过能否支撑得住618“大促”节点庞大的订单配送 , 还得看6月1日以后全面开购后陆续的物流表现 。
另外 , 此次618的“300-50”更大力度优惠 , 虽然对消费者利好 , 但可能会对一些商家造成利润压力 。 因此 , 此次各电商平台皆推出多项对商家的利好扶持政策 。 如天猫推出“25条” , 同时提供站外投放补贴 , 以流量反哺店播商家;抖音电商启动“商家复产护航计划” , 京东发布30项“三减三优”扶持举措 , 采取不同措施补贴商家;快手天猫618期间将提供一键价保服务 , 并全面实行“卖家版运费险” , 以试图减轻商家风险 。
消费者端上 , 受宏观环境和疫情的影响 , 报复性消费和精简型消费可能同时存在 。
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 , 尤其上半年受到多个局部地区如上海、北京等疫情的冲击 , 在线下门店封闭 , 物流闭塞的情况下 , 用户被动地减少了支出 , 消费呈“精简”化 。 不过 , 随着正常生产生活时间恢复 , 电商平台6.16、6.18等大促 , 再叠加端午小长假 , 能够比较好地激发居民被抑制已久的消费需求 , 掀起一波线上和线下的消费高潮 。
不过 , 据2022年4月安永《未来消费者指数》显示 , 整体来看 , 由于宏观经济波动较大 , 消费者对疫情依旧存在较大的担忧 , 整个消费环境依旧较疲软 , 购买欲望被降低 。 更多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不断提升 , 选择尽量减少更多的开支 。 在天猫公布618满减优惠后 , 许多网友表示无感 , 并表示“不买立省100%”、“就当看个热闹” 。
面对疫情的常态化 , 更多用户将回归基本生活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 对618的品类偏好也有所变化:

  • 增加“生活类”产品 , 提升“囤货产品”的消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在一季度线上消费助力中 , 粮油食品和日用品类商品增长较快 , 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 , 居民可以继续通过618大促活动趁机囤一波方便速食、日常用品等刚需品类;
  • 更重性价比 , 减少“个性化”产品:不少消费者主动降低或延迟了非刚需消费需求 , 据安永相关数据显示 , 服饰配件 , 美容产品与化妆品、电子消费产品 , 成为了消费者“减少消费”的前三大品类;
  • 所谓的“品质消费” , 反而重在“非物质”体验:消费者更希望活在当下 , 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感受 , 包括度假、电子游戏、流媒体等 。

电商大促 , 疲态渐显
若从整个电商大促的发展阶段来看 , 此次618的表现也不容乐观 。
从市场大环境方面看 , 去年双十一 , 各大平台不再公布成交数据 , 大促增长见顶成为行业共识 。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看 , 一方面 , 双11、618令电商平台激战多年 , 没有更出圈的玩法 , 群众的新鲜感褪去 , 越买越疲;另一方面平台“大促”也越来越变味 。 从最开始变相升价再降价的发券套路 , 到如今花里胡哨折扣玩法 , 以及越来越长的预售期 , 都不断在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和耐心 。
相信在前几年的双十一 , 不少消费者都有过“刚付尾款 , 隔几个小时就收到包裹”的美好经历 。 原本 , 预售期的出现是为了商家提前备货 , 提升配送效率 , 以达到便民的目的 。
而如今 , 变成了商家转移风险的工具 。 30天、45天的预售 , 本质上是把商家本应承担的库存压力转移到了消费者的身上 , 商家有了周转资金 , 没有库存压力 , 但消费者体验更加糟心 , 比如 , 买的春装等到了夏季 , 配套的上衣和裤子时隔一个月才到 , 可能最后还发现 , 货不对版 , 质量低劣 , 难退货等售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