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这个巨头扎堆的赛道|未来十年,ai公司该如何布局?( 三 )


文章图片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也直言 , 传统安防的业务实际上没有那么大 。 因此 , 海康要跳出安防 , 拥抱智能物联AIoT的机遇 , 从视频技术走向全面感知 。 海康之前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 , 现在不再强调或者强化视频 , 而是强调其他的感知设备 , 在非视频的投入会增加来扩充海康的产品线 , 也会在智能技术上进一步的投入感知智能、认知智能 。 同时 , 胡扬忠也坦诚 , 新的赛道 , 新的蓝海 , 空间很大 , 但是竞争对手更多 , 不确定性更大 。
为何像海康这样的安防巨头 , 也按耐不住性子“去安防化”了?这其中暗含的信号是 , 传统安防的市场正趋于饱和 , 产业红利已然见顶 , 上升空间相当有限 。 数据显示 , 目前中国安防行业规模增速今年来一直稳定在10%-15% , 相较于巅峰时期已有大幅下滑 , 市场需求增长已经亮起红灯 。 安防行业有个显著的特点 , 就是订单非常碎片化 , 市场极度分散 。 如何适应这个行业的特点 , 满足各种客户在各种特定环境下的需求 , 这是很大的挑战 。 这种行业特性 , 决定了安防不是一个能容纳很多大公司的市场 , 也决定了新入局的玩家很难因为技术的突破而取得爆发性增长 。
筹码
无论是旷视这样的AI公司 , 还是海康这样的IoT公司 , 都在从不同方向“包抄”AIoT这样一个巨大市场 。 当“战火”从智能安防蔓延到规模大得多的AIoT赛道 , 现如今回头看安防领域的对决 , 更像新旧势力们的赛前“热身” 。
在安防市场 , 面对牢牢占据渠道和供应链优势的安防巨头 , AI公司的算法长板难以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优势 , 最终选择了加持硬件 , 但也借此打通了从算法、软件到硬件的产研和供应链的全流程 , 完整建立了从“模组-单品-系统”的AIoT软硬件产品组合 。 与此同时 , 在AI公司等一批后起之秀的强势冲击下 , 海康也意识到在AI核心技术能力方面的短板 , 开始通过自建或采购获得类似的技术能力 。 可以说 , 双方都在为进入广阔的AIoT市场补齐了能力的短板 , 备好了充足的“筹码”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AIoT产业的复杂性、碎片化程度远超安防 , 这会给AIoT赛道的争夺平添变数 。 之前面对安防相对固化的应用场景 , 海康采用的是“海量硬件+海量算法”的“机海战术” , 即开发出海量的硬件SKU , 形成各种产品的排列组合 , 再针对特定场景需求 , 将算法“灌入”硬件 。 每个场景都对应一套硬件和算法 , 硬件和算法是“绑定”的 。 这套打法虽不够灵活 , 但由于应用场景少、用户需求集中 , 硬件可以形成规模化出货 。
而一旦从安防走向AIoT , 入局者需要面对的将是极其碎片化的应用场景 , 可能是工业制造流水线的瑕疵监测 , 也可能是物流仓库的货物拣选……如果延续“海量硬件+海量算法”的模式 , 由于硬件和算法的“绑定”关系 , 意味着场景不同 , 算法就得改 , 硬件就得换 。 对硬件企业而言 , 意味着巨额的研发投入 , 且硬件很难形成规模化出货 , 很可能就不会去做这样的生意;对用户而言 , 也意味着要根据场景需求的变化不断购置新硬件 , 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
为此 , 旷视给出了一个更加高效和灵活的解题思路 , 叫“标准硬件+海量算法” 。 不同类型、尺寸和性能的硬件组合成一套标准化硬件 , 并由算法量产工具源源不断地为其供给海量算法 。 硬件是标准化的 , 但算法可以灵活调整 。 举例来说 , AI公司开发出一套标准化的摄像头或机械臂 , 然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 , 在同一套硬件里灵活加载各种不同的算法 。 这就像智能手机 , 可以随时安装各种App一样 。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 算法的迭代成本要远低于硬件迭代的成本 , 具有更强的经济效益 。 这套“标准硬件+海量算法”的软硬产品组合 , 将面向行业ISV或集成商全面开放 , 让他们可以专注于行业应用的开发 , 从而快速形成行业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