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互联网巨头们不再大规模烧钱 , 放弃增长永不停和商业无边界的幻想 , 反而追求起实实在在的业务发展和公司盈利 , 会发生什么?
不管你怎么想 , 反正市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抄底科技股 。
回暖
此前被戏称为“中丐互联”的科技巨头们 , 在二级市场 , 又活跃了起来 。
最近 , 恒生科技指数连日大涨 , 最令人振奋的5月27日 , 阿里巴巴-SW(09988.HK)股价上涨了12.21% , 百度集团-SW(09888.HK)也拉升了14.26% 。
今年以来 , 恒生科技指数在3月15日下跌8.10%的惊魂一日之后 , 逐渐走出复苏行情 , 两个月多时间已累计上涨20%以上 。 网易-S(09999.HK)和美团-W(03690.HK)的涨幅甚至达到50%左右 。
资本用脚投票的前提是 , 业绩表现 。
近期 , 各大互联网巨头相继披露2022年Q1业绩 , 呈现出整体回暖的趋势 。
最典型的便是爱奇艺 , 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3亿元 , 净利润1.69亿元 。 这是公司创立12年以来的首次季度盈利 。
除此之外 , 还有多家互联网公司 , 出现了明显的业绩改善趋势 , 比如说减亏的拼多多、快手-W(01024.HK) 。
当然 , 还有更多公司 , 如腾讯控股(00700.HK)、阿里巴巴、携程-S(09961.HK)等 , 已经开始调整方向 , 只不过因为大象转身难 , 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给出效果 。
如果说去年下半年还只有个别互联网巨头展现出业绩转暖的趋势 , 那么 , 今年一季度 , 则是它们的集体掉头之时 。
从数据表现来看 , 它们的毛利率其实变化不大 , 优化盈利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控制投入 , 最明显的便是销售与营销开支的变化 。
2022年Q1 , 快手销售及营销开支94.88亿元 , 较上年同期的116.60亿元和上个季度的102.30亿元 , 同比、环比均出现明显的下降 , 直接推动大幅减亏 。
去年以来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裁员 , 可能会对大厂们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 但因为裁员补偿的存在 , 短期内不会太明显 。
务实
为什么?根本性的转变在于 , 互联网巨头们放弃了大而无用的增长企图 。
一方面 ,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用户增长已经到顶了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披露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底 ,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 , 互联网普及率达73.0% 。
在短视频这个赛道中 , 快手平均月活近6亿 , 仍被10亿月活的抖音和9亿月活的视频号甩开 。
电商行业的内卷更严重 。 截至2021年底 , 京东的活跃用户数达到5.697亿 , 拼多多8.687亿 , 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的年度活跃消费者9.79亿 。
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来算 , 中国还没有电商购物和刷短视频的网民 , 几乎所剩无几了 。
在这种背景下 , 继续以烧钱的方式来谋求用户高速增长 , 无意义 , 也不太可能 。
京东和阿里巴巴还在继续投入 , 是因为此前相较于拼多多 , 确实存在用户量劣势 , 特别是京东 。 而且 , 电商用户对平台重合使用的接受程度较高 。
短视频领域就不会这样 , 那种同时装几个APP并深度使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 要么用抖音、要么用快手 , 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微信的缘故 , 被动成为视频号的用户 , 但使用深度可能不如前两者 。
社交软件的门槛就更高了 , 不仅不会有用户重叠 , 还非常依赖于用户生态 。 这也是在社交领域一直无人撼动微信的根本原因——哪怕是腾讯自己的QQ , 也在分化 。
截至2021年3月底 , 微信和Wechat的月活达到12.883亿 , 仍然在增长 , 但QQ的月活为5.638亿 , 同比下降了7% 。
- 工业互联网|比任正非晚创业13年,却比华为多赚1倍利润,今宣布全力支持华为
- 省消委调查,近8成受访者深受互联网弹窗信息困扰
- 支付宝|2022数博会:工业互联网、数字政府成疫情“必答题”
- 阿里巴巴|杭州郑女士现状:为带货摘口罩,遭差评被骂哭,小号擦边布局
- 云计算巨头vmware被收购
- harmonyos|支付宝工商变更背后:互联网业务商业价值被低估?
- 本文转自:南京晨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医疗时代,“AI+”赋能下的眼科医疗让不少孩子摘掉眼镜
- 阿里巴巴|解读ICP、EDI许可证区别,到底该办哪个证?
- |互联网大厂人相亲:180有房有车都不行,要求父母必须是体制内的
- 阿里巴巴|阿里认起真来,拼多多就难办了,淘特2年拿下3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