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分布穴位功效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的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穴位功效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的作用

文章插图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内)侧缘(二间,三间)向上,通过第1,2掌骨之间(合谷),进入两经(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部外侧(曲池,肘髎),再沿上臂外侧前缘(手五里,臂臑),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交会于颈部(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
手阳明大肠经分支循行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水沟-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
手阳明大肠经的作用手阳明大肠经是肺脏和皮肤的守护神,它能帮助肺脏把浊气及时排泄出去,从而维护肺脏的健康,也能帮助人体把瘀积在体内的毒素清理干净,有效防治皮肤病;平常经常敲打大肠经,还能去掉体内多余的火气,对治疗便秘十分有效;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治淋巴结核病生成 。
大肠主津,津液运行正常,皮肤才能滑润光泽,如果津液不足,则皮肤会出现皱纹,同时也会生各种疾病,大肠与肺的治疗作用相辅相成,取大肠经的腧穴i疏通糟粕之去路,保持正常的体液代谢,可以让津液濡养皮肤,而且能起到缓解皮肤病的作用 。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穴位功效商阳:在食指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有泻热消肿,开窍醒神之功 。
二间:微握拳,在第2掌指关节前缘桡侧,当赤白肉际处,有散风清热,消肿之功 。
三间:在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有散风解表,清热行气之功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有通经活络,清热解表,镇静止痛之功 。
阳溪:在腕背侧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有清热散风之功 。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调和气血,祛风解表,清热利湿之功 。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有祛风通络,宣通鼻窍之功 。
偏历:侧拳,屈肘位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阳溪上3寸,有清热疏肺,通调水道之功 。
温溜:侧拳,屈肘,阳溪穴上5寸 。有清热解毒,调理肠胃之功 。
下廉:侧拳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4寸 。有通腹气,利关节之功 。
上廉:侧拳屈肘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3寸 。有通腹气,利关节之功 。
手三里: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 。有通经活络,祛风解表,调理肠胃之功 。
肘髎:屈肘在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有舒筋利节之功 。
手五里:在曲池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有舒筋止痛,行气散瘀之功 。
臂臑:在曲池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处 。有祛风通络,清热明目之功 。
肩髃: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在前方的凹陷中 。有疏风活络,调和气血,通利关节之功 。
巨骨: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中,有疏经活络,通利关节之功 。
天鼎:扶突与缺盆连线的红点,胸锁乳突肌后缘,有利气化痰,清咽喉,利膈之功 。
扶突: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有宣利肺气,清咽利膈之功 。
禾髎:在鼻孔外缘直下,与人中穴平齐处 。有祛风开窍之功 。
【手阳明大肠经分布穴位功效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