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陈根:从使用到附庸,互联网不再让人感到愉悦( 二 )


《柳叶刀》上发布的一篇精神病学研究也曾表明 , 通宵浏览社交媒体的人更有可能患上神经过敏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情绪问题 , 并且感到孤独、不快乐 。
其中 , 该研究对9.1万名成年人进行分析 , 发现半夜刷手机、睡眠条件差的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比其他人高6% , 患上双向感情障碍的几率高出11%;与此同时 , 幸福感比睡眠质量良好的人低9% 。
另一项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 , 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更宏观的社会孤立感有关 。 研究调查了19岁到32岁成年人11个社交媒体网站使用情况 , 并将其与他们的社会孤立感进行关联研究 。 据Forbes报道 , “不出所料 , 事实证明 , 他们花在这些网站上的时间越长 , 越感到自己与社会相隔绝 。 不管是就精神上还是身体上而言 , 感到被社会孤立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 。 ”

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需要承认的是 , 互联网也曾带给人们愉悦的情绪 , 互联网所提供的社会关系的连接可能与知识信息都是前所未有的 。 实际上 , 在互联网的一开始 , 人们也曾认真地用几千字来相互讨论民主和自由的意义 , 许多人也曾幻想“数字化理想国”的到来 , 即互联网作为全新的、低门槛的、匿名化的媒介会为全球网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平等话语权 。 但显然 , 互联网并没有朝着人们所理想的方向发展 。
一方面 , 从技术角度来看 ,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让互联网信息走向了碎片化 。 拜厄姆教授在《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将媒体分为“贫媒体”和“富媒体” 。 简言之 , 富媒体的信息传播线索少而单一 , 但它传递的内容可以更复杂;而贫媒体的信息传播线索则多而复杂 , 只是其内容往往简单明了 。
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贫媒体的出现 , 鼓励了短小精悍、可以被快速浏览的内容 , 鼓励进行快速的、病毒式的扩展和复制 。 在微博这种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上 , 任何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言论 , 只要不违反法律 。
从表面上看 , 碎片化信息的爆炸虽然让每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无限量的信息 , 但是 , 过多的自由空间却让人们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 而无限量的信息会让人无法集中精神去关注最有价值的信息 。 人们也越来越发现 , 自己不再能沉下心来去仔细地浏览其中的每一个链接、每一篇文章 。 面对有趣而与主题无关的碎片信息的干扰 , 人们偏偏不能自拔 。
另一方面 ,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注意力经济 , 在流量为王的商业逻辑下 , 一切都是为了资本服务 , 一切也只服务于资本 。
对社交媒体平台来说 , 无论开发出多复杂或者简单的功能 , 核心目的都是——增加用户的app使用时间 , 攫取用户的注意力 。 比如 , 一些短视频平台 , 推出了“沉浸式瀑布流式”阅读体验 。 简而言之 , 人们不用翻页 , 只用上下滑动 , 就可以看到如同瀑布般无止境的短视频 。
此外 , 最常见的下拉刷新的设计 , 实际上也是为了留住用户的注意力 。 这种设计其实和赌场里老虎机原理相同 , 都是一种正强化的过程 。 用户每次下拉软件就像拉动老虎机的把手 , 每次都能获得未知的新奖励 , 久而久之 , 用户就形成了无意识刷手机的反射 , 哪怕明知道没有新信息 , 也会忍不住下拉刷新 。
于是 , 人们在内容消费的时候 , 快乐阈值也被不断地提高 , 耐心则被不断地降低 , 最终我们对于这互联网只能越来越沉迷 。 从长远来看 , 互联网开始成为我们的精神居所 , 成为我们与世界连接的媒介 。 而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的信息和内容又都是从互联网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