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叮当健康,一家非典型互联网健康公司的特殊画像( 三 )


打破互联网健康的“路径依赖”
今年以来 , 试图登上港股舞台的、带医药零售业务的公司有叮当健康、泉源堂大药房、圆心科技 。
对比之下 , 泉源堂只是对卖药情有独钟 , 并试图把医药零售SaaS服务推广开来 。 而圆心科技有着典型的“医药险”闭环谋划 , 为患者做全医疗服务周期管理 , 所以它的医药部门更多专注于处方药院外零售 。
叮当健康的保险部分还是战略蓄力阶段 , 而圆心科技2021年已经实现了2.7亿元的健康保险相关业务收入 。 然而 , 圆心科技又涉足投入更重、周期更长的赋能互联网医院 , 和阿里健康等巨头存在竞争 。
每个入口都能给互联网健康事业注入活力 , 但实践的方法论依然笼罩着迷雾 。 找到破局点 , 这是叮当健康要做的第三次抉择 , 也是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都面临的相似困境:上一步的供应链、信息化基础基本打好了 , 下一步的全周期蓝图基本画完了 , 但如何从上一步过渡到下一步 , 创业维艰 。
Facebook、Twitter的初期投资人、硅谷“50个最强天使投资人”之一的本·霍洛维茨 , 在《创业维艰》这本书中说:“每次我读到一本管理类或励志类书籍时 , 我总在想:‘写得不错 , 可他们所说的还不是真正的难题 。 ’真正的这些书存在的问题是 , 它们试图为无法可解的难题提供一个良方 。 ”
正如霍洛维茨所说 , 事实是 , 没有方法才是真正的难题所在——解决这些难题 , 没有任何公式套路可用 。
互联网医疗企业目前的佼佼者 , 可以观察大洋彼岸的Teladoc或者联合健康 , 然而这两者都有显著的B端路径依赖 , 它们服务的重要入口在企业端 。 在国内市场 , 这还不是一条成熟、成体系的道路 。
仅从入口来看 , 叮当健康深耕数字药房的行动依然值得称赞 , 解决足够多的小问题 , 自然能够撑起更大的战略 。 药店的入口优先级很高 , 因为名医资源会永远稀缺 , 而医疗机构更是疲于应付公众需求 。
这个过程中 , 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短期亏损正常 , 正如创新药的研发 , 亏损代表开拓和修正 。 反倒是过于强调盈利 , 会让一门生意逐渐倾向对已有路径的复制 , 这意味着短期的胜利、中期的激烈竞争、长期的被替代 。 叮当健康、圆心科技、京东健康、阿里健康都在亏损 , 它们没有在线下付出的一部分成本 , 依然要在营销宣传、供应链建设上付出 。
.合规依然且永远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第一层底色 。 叮当健康和它的同行们需要紧跟政策节奏 , 纵观医药红利释放这些年 , 政策往往不是限制 , 而是机会 。
数字药房内含的电子围栏、订单沙盘、运力调度、路径规划乃至手机捡货 , 有希望在医药零售端再造一个“小美团” 。 更能渗透医药源头厂商的供应链优势 , 最终会给予叮当健康们更强的盈利可塑性 。
这是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 用利润换市场和粘性 , 到底值不值?参考互联网行业的典型发展路径 , 需求越坚实和长期 , 现金流就越有保障 , 最终跑出来则是大概率事件 。
所以 , 有着“非典型”打法的叮当健康 , 更要利用好这段互联网医疗的空窗期 , 奠定多边融合、长远发展的基础 。
毕竟 , 想要真正做成互联网健康闭环 , 还有很多挑战正在显现 。 例如在药品供应端 , 阿里健康正在大力促进新药首发渠道建设 。 锚定药房的泉源堂 , 背靠中国最大型处方药生产商及肝胆用药生产商——中国生物制药 , 未来在DTP业务上亦有药品资源优势 。 还有面向肿瘤领域的思派健康、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领域双领先的圆心科技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