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平台对用户的核心数据了解越详细 , 就意味着 , 用户和产品之间的匹配度越高 , 对用户的真实需求就越接近 。 既要深入了解数据 , 又要深度挖掘用户需求 , 某种程度上就需要用户接受对个人隐私的利用 , 尤其是信息被大规模侵袭引发的隐私安全危机 。
因此 , 在广告算法机制带来三方利好局面的同时 , 用户隐私也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 毕竟 , 直接触达用户的数字服务 , 比如 , 在线购物、社交、出行、教育、医疗等 , 都需要通过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 并且 , 就用户个人信息处理取得用户的知情同意 。
个性化推荐除了带来相当的隐私问题 , 也在互联网上产生出更多的歧视、信息茧房 , 以及随之而来的二元对立和戾气 。 基于个人偏好算法所配置的个性化广告看似是用户量身定制的信息以此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推荐 , 实则已为每位用户贴上了特定的标签 。
舍恩伯格在《数据资本时代》中所认为的“仍然保留人类的个人选择的自由”中的“自由”是被筛选过的自由 。 凯斯·R·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及拥有信息自由的关键条件之一便是拥有一个没有人为干预、未进行筛选的信息环境 。 但在个性化推荐下 , 俨然不再存在纯粹自由的信息环境 , 标签下的用户只能在限定的自由环境中享受着最合适的信息以及广告 。
个性化推荐的开关
个性化推荐带来的困扰 , 很难不让人们产生抵触情绪 。
2018年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生效后 , 一家荷兰公司以清晰的、直接的方式提示所有访问其网站的访问者 , “是否选择要与广告商共享数据” , 结果是 , 90%的人选择退出 。 对于这家公司而言 , 相当于事实上完全放弃了定制广告收入 , 需要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
并且 , 在日趋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立法的高水平保护模式下 , 基于用户行为的个性化数字广告也亟待变革与调整 。
今年1月 , 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出台 , 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
《规定》出台后 , 许多主流App陆续行动起来 。 截至3月15日 , 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淘宝、百度、大众点评、微博、小红书等App纷纷上线算法关闭键 , 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 。
不过 , 尽管有了明确规定 , 平台必须要在显著位置上线算法关闭键 , 但实际执行中 , 各平台关闭算法 , 都需要经过繁琐的程序 , 产品经理也正在通过一些办法让用户获得选择权 。 比如 , 微信中关闭键需要通过设置——个人信息与权限——个性化广告管理中才能够关闭个性化推荐 。
并且 , 就目前情况 , APP内一个简单的开关显然是不够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对普通用户来说依然是一个黑箱 , 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个人数据参与到算法的决策中 。 另外 , 个性化算法关闭后 , 推荐算法究竟是否还会有基本个人信息参与等等问题 , 在不同APP中的实现也有所差异 。
相较那些只是提供一个简单粗暴的开关的APP而言 , Google帐户或Apple ID设置中的隐私页面 , 就为用户提供更详细的设置 。 在Google帐户或Apple ID设置里 , 人们可以看到Google或Apple究竟收集过你的多少购买订单、浏览记录等个人数据 , 也可以在里面进行修正、删除或导出 , 甚至直接禁止他们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 。
更现实情况是 , 即使关掉了算法推荐 , APP们也很容易让消费者乖乖的重新打开 。 当消费者发现推送的东西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 , 甚至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使用体验变得很差时 , 人们或许会放弃这款APP 。 而这时APP如果弹出一句 , “是不是没找到你想看的 , 打开推荐试试吧”“打开推荐 , 快速获得您想要的内容”时 , 或许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重新打开 。
- 算法|选购电视注意区分!真120Hz和假120Hz区别很大,一文看懂如何辨别
- spring|字节的面试题到底有多难?大厂为何都注重算法?我们该如何应对?
-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今天我们常常谈及“AI赋能百业”|算法相对论|复旦教授邱锡鹏:神经网络还远远谈不上有意识
- 算法|反击起效了!英特尔、AMD两大美企“反水”,外媒:丢人现眼
- 算法|物超所值!1.08亿像素+12+256G,这款5nm旗舰售价不到2500!
- 算法|人民日报三揭马云,马云他到底干啥了?
- 算法|马斯克的加班王国
- 算法|小米在唯品会卖爆,性价比只是原因之一,两家公司初衷更重要
- 时间流比信息流好?只是用户不愿做算法的奴隶
- 地震波|AI算法实现光速级地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