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危机:居家办公时代,管理的边界正在成为问题( 二 )


02
技术的底线
与管理的边界
员工眼中的「居家办公」和企业眼中的「居家办公」,各有各的焦虑点 。
按照员工爆料指出的要求居家员工每 5 分钟被抓拍一次,一天需要抓拍 89 次及以上视为合格,那么算下来,要求员工坐在电脑前的总时长约 7.5 个小时 。按每天 8 小时工作制标准来看,员工总共有 7 次「错过」抓拍的机会,可以离开电脑前的时长共计 35 分钟 。
作为管理者,担忧员工在家办公的工作状态和产出效果是在情理之中,而疫情冲击下的业务挑战也真实存在 。但想要用这种技术手段建立远程管理的抓手,是否真的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在电脑面前是否就意味着良好的工作状态,其实存在着巨大疑问 。
漫长的疫情,的确加速了数字化管理的发展,但当管理的触角以简单粗暴的「监工」形态出现,背后必然引发一场企业管理与员工情绪之间的冲突 。
看起来,企业似乎是在希望需要到办公室坐班的岗位,当居家办公时确保员工有「坐在办公桌」边一样的工作状态,但拍摄涉及员工家庭环境的照片涉及员工个人隐私的空间,必定引发质疑,且简单粗暴地建立了甚至比在办公室更加有压力的工作环境,这并不能带来企业希望的效率 。
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边界,在法律上有相关的明确规定 。极客公园向律师了解到,居家办公期间,企业进行远程管理时应当告知员工管理的方式和范围,但管理动作本身如果不涉及员工个人信息和行为的话,无须经员工同意 。
举例来说,如果员工的电脑是公司配备,且明确规定仅用于办公用途,那么公司即便抓取员工电脑屏幕的行为也并无不妥;如果是员工的自有电脑且存有员工个人信息,公司强制抓取员工电脑屏幕的行为就超越了管理所必需的范围,涉嫌违反《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
定期启动摄像头抓取居家办公照片的行为,与以上案例类比显然存在明显问题 。企业可以对与员工工作直接相关的范围进行管理,但对于员工的私密内容,则不应进行搜集;如果已经搜集的,不应予以保存及用作他途;对于无法与工作内容切割的,应进行脱敏处理 。而这些「监控软件」是否符合类似的合规要求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引入数字化手段管理员工,但企业为提升效率引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往往标准并不统一,相关机制有时也不甚透明,由此引出不少「愚蠢的形式主义」和不少激烈争议 。
数字化带来的管理边界问题近年来一直在演进 。今年 2 月,某互联网公司传出裁员传闻,连带也让公众知道了一款号称可以了解员工离职倾向的第三方服务系统 。
企业购买相关的系统服务后,员工在公司使用办公电脑浏览招聘网站、在线投递简历,系统都会记录访问时长和次数,经过统计对比,可以推测员工的离职倾向 。可以理解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和部门主管得到了「信息加强」,更有利于防止岗位人员的突然变化 。
这款系统背后的研发公司深信服(行情300454,诊股)宣称,很多大公司都在使用他们的产品,只不过是服务类型有所不同 。由于深信服没有公开透露获取这些信息的机制,这其中是否涉及侵犯员工个人数据边界的问题,还没有答案 。但这个系统的存在确实很容易带来很多科幻电影中提出的问题——「一个人的想法,是否会带来确认的结果」,一个员工在搜寻新的工作,是否就意味着这个人应该被换掉等实际管理中的复杂问题 。
而 2021 年曾经出现过有公司用上了「智能坐垫」,可以收集员工的心跳、呼吸、坐姿,判断员工的工作状态的新闻 。虽然该公司澄清这是公司内部的产品测试,并不是公司的管理制度,但在今天摄像头和 AI 已经完全可以形成类似判断能力的技术时代,这个技术赋能的管理边界问题,是需要被认真思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