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阿里翻译,百万中小商家让国货搭上跨境快车,“语言”不再

上午七点钟,在山东锦程地毯有限公司,一辆来自青岛海关的运输车正在紧张地装箱中 。“这是发澳大利亚的,昨天走了三辆车,今天走一个,一共四个柜子 。”公司负责人谷国明高兴地告诉采访人员 。目送货车离开后,谷国明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车间里,查看另一批出口货物的生产情况 。对于他来说,这样忙碌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 。
谷国明的英语并不好,小语种更是不通,但乘着跨境电商的“东风”,谷国明的小公司如今能达成2400万元的年外贸销售额,并带领村集体一年增收700万元 。在疫情导致各行业集体低迷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足够亮眼 。
无独有偶,在被誉为“编织之乡”的广西博白,也有四百多家小编织企业借助跨境电商打开了生意新局面,近两年每年总计创下10多亿元的外贸收入 。
不可否认,跨境生意正成为疫情之下无数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 。令人惊讶的是,借助不断演进的平台翻译技术,“语言”不再成为跨境交易链路上的头号拦路虎,上百万像谷国明中小企业主每天得以与海外买家“无缝沟通” 。
“语言”不再成外贸生意拦路虎
2020年初,新冠疫情骤然爆发,无数中小企业的生意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幸运的是,数月后由于疫情控制卓有成效,中国较其他国家更早恢复了生产秩序,大量海外订单涌入国内 。许多此前不参与外贸的企业主们也纷纷将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 。
然而,跨境生意并不好做,他们首要面对的就是与国外客户跨语言沟通的问题 。
调研显示,在阿里巴巴国际站,有7成买家用英语沟通,其余3成使用小语种,另一方面,约96%的卖家对小语种无能为力,还有很多卖家连英语也不熟练 。因此,像谷国明这样的卖家都需要借助平台的自动翻译功能,才能顺利发布商品并和客户沟通交流 。
而面对跨境电商翻译中的量大、信息碎片化、多语种等难题,各大平台也一直在攻坚突破,努力搭建好跨境电商买卖双方的沟通桥梁 。
以谷国明目前使用的阿里平台为例,其机器翻译在整个跨境电商链路上都提供了多语言实时翻译能力,有效解决了跨境电商平台在各个环节中的语言问题 。比如,在商品发布阶段,卖家在输入中文后可点击“一键发布”,平台会自动将信息转译为相应外语并在国际平台发布 。与买家沟通时,无论用何种语言沟通,软件也始终可以实时翻译成中文,让卖家几乎感觉不到平台背后翻译AI的存在 。
目前,阿里翻译覆盖214种语言,为国内200万中小商家每天提供上亿字数的翻译服务,帮助他们将产品从中国各个角落卖向全世界 。
打通了跨境电商的语言沟通障碍之后,村口变成了“数字化出海口” 。
依托平台翻译技术拓宽跨境电商边界
阿里翻译技术的发展过程,是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翻译技术不断进步的缩影 。在技术原本落后于海外的情况下,团队一步步从无到有搭建起领先的翻译技术体系,让算法逐渐从“能用”跨越到“好用”,为中小企业参与跨境出口贸易扫平了语言障碍 。
据了解,2009年起,阿里开始利用开源的翻译系统为商家提供电商领域的翻译服务,但当时翻译比较机械,效果并不理想 。2013年之后,为了提高翻译准确度,阿里花了三年时间,组建了独立的技术团队,开始建设基于统计学的机器翻译技术,并引入人工翻译服务作为补充 。到了2016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阿里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翻译技术体系,开始提供多语种、多领域的自动翻译服务,2018年阿里参加WMT2018世界机器翻译比赛首次获得五个语种方向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