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故事概括 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主要内容

27岁的美国小伙子、矿业经纪人亨利·亚当斯,飘到了大海里,被一艘开往伦敦的双桅帆船救了起来 。于是,亨利被带到了英国伦敦 。流落伦敦的亨利身无分文,举目无亲 。正当他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对富翁兄弟选中了他,并且给了他一张面额一百万英镑的钞票 。

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故事概括 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主要内容

文章插图
关于《百万英镑》,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并不陌生 。因为它入选过语文课本,也是新课标必读书目 。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发表于1893年的一个中短篇小说 。文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讽刺中带着幽默,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
少年时期初读《百万英镑》,我确实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的讽刺意味 。但人到中年,重读《百万英镑》,却读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
我惊讶地发现,那个拜金的年代,竟然是我们向往的美好时代 。
这无疑更加讽刺!
一、《百万英镑》简要回顾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百万英镑》 。
27岁的美国小伙子、矿业经纪人亨利·亚当斯,因为意外飘到了大海里,被一艘开往伦敦的双桅帆船救了起来 。于是,亨利被带到了英国伦敦 。
流落伦敦的亨利身无分文,举目无亲 。正当他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对富翁兄弟选中了他,并且给了他一张面额一百万英镑的钞票 。
原来,这两位富翁兄弟是在打赌 。哥哥认为,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一个没有一分钱、又无法证明自己是这张钞票主人的穷人,他要么会因为这张钞票无法使用而饿死,要么会因为无法说明钞票来源而被捕坐牢 。但弟弟认为不会 。
于是他们找上了我们的主人公亨利做测试 。亨利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百万富翁” 。
后来发生的事情超乎亨利的想象,也是两位富翁兄弟完全没有想到的 。亨利只是拿出了那张巨额钞票,并不用花它,饭店、服装店、豪华旅馆等所有店家就都愿意让他赊账 。
亨利也因为“背心口袋里带着一百万镑钞票的外国怪人”形象,成为了伦敦的著名人物 。
被全英国的报纸争相报道 。到最后他的名声竟然居于一切王室以外的公爵之上,也比除了全英大主教之外的所有宗教界人物都要高出一头 。
因此,亨利得以有机会参加美国公使的宴会,在那儿邂逅了一位美丽的英国姑娘,也偶遇了一位他在美国时的老朋友 。正是这次宴会,彻底拯救了亨利 。
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既没有饿死,也没有被捕,反倒成了真正的富翁,并且还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
以上便是《百万英镑》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在开头部分,作者简要地介绍了故事的年代背景,以及亨利是如何得到那张百万英镑大钞的 。
在主体部分,作者写了亨利是怎样拿着那张百万大钞,开始他在伦敦的神奇经历的 。其中作者详细写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亨利在一家廉价饭店吃饭,另一个是亨利在一家服装店买衣服 。
特别是对服装店店员的表情描写,堪称经典 。那位店员看到穿着破破烂烂的亨利,本来是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但看到亨利递过去的钞票之后,马上换了一副笑脸: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褶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样 。
然后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
这段描述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不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更是对拜金主义者嘴脸的生动刻画和无情鞭挞 。
马克吐温就这样用漫画笔法,勾勒出了不同阶层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当时存在于英国社会中的种种滑稽荒诞现象,辛辣地讽刺和批判了拜金主义 。
1954年,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的同名电影先后在英国(1月7日)、美国(6月18日)上映 。
电影为了增加冲突,设计了一个服务人员恶作剧把钞票藏起来的情节,瞬间英国股市大跌,人们都说亨利是骗子,来要债的人挤满了整个饭店 。
可是,当服务人员把钞票还给亨利后,情况迅速逆转,人们又一次来向亨利献殷勤……这个改编既是电影创作的需要,也增强了故事的讽刺意味 。
二、《百万英镑》的新内涵
莫泊桑的《项链》也是著名的讽刺小说,讲述了小公务员罗瓦赛尔的妻子,美丽的玛蒂尔德,因为虚荣,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去参加一次晚会 。但在回家途中,项链不慎丢失,玛蒂尔德只得举债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 。
之后整整十年,她节衣缩食,辛苦劳作,拼命打工来还债 。债务还清之后,她的美丽早已不在 。
小说的最后,作者引爆了一颗雷:原来,那串丢失的项链只是一串不值钱的假钻石项链 。这个谜底一揭开,相信读者会和玛蒂尔德一样,内心都会有一种说不清楚是什么的凄楚滋味 。这个结尾,让《项链》的艺术价值大大提升 。
但是《百万英镑》的结尾,却完完全全是一个happy ending,大团圆结局 。对一部讽刺小说来说,这样的结尾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所以,马克吐温真的只是在写讽刺小说呢?
(一)纯粹的爱情故事
127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变了吗?变了,变得天翻地覆;但又似乎没变,那种叫作“拜金主义”的东西好像一直都在 。
在一个著名的电视征婚节目里,曾经有一位女嘉宾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虽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这样赤裸裸 。
但从整个节目来看,大多数女嘉宾挑选男嘉宾的主要指标还是经济条件,颜值、人品、才华等等都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
有一个当红的演唱组合,曾经唱过一首歌:“给你买最大的房子,最酷的汽车,走遍世界每个角落……”可见,在现在这些年轻人的心目中,爱情还是要靠这些物质的东西来堆积或者维持吧 。
然而,就是在这部讽刺“拜金主义”的《百万英镑》里,我却读到了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 。
出名之后的亨利,去拜访美国驻英国公使,公使邀请他参加当晚举办的宴会 。在party上,亨利认识了美丽可爱的英国姑娘波霞 。两个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在宴会上玩得旁若无人,快乐之极 。
与全文对拜金主义的讽刺不同,这个爱情故事一点儿也不掺杂金钱,非常的纯粹 。因为在一开始,亨利就对波霞托盘而出了 。
他自己是怎样的的一文不名,那张百万英镑是怎样来的,一五一十全部告诉了波霞 。而漂亮的波霞姑娘,并没有因为亨利没钱而嫌弃他,反而更爱他了,还一起为他的将来进行筹划 。
不论是两个人在宴会上打牌玩耍的细节,还是最后两个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段爱情由始至终都非常地纯粹,与整个故事的“讽刺意味”好像也有些不搭调 。
(二)诚信和契约精神
除了美好的爱情,我还看到了其他一些东西,比如诚信,又比如契约精神 。
主人公亨利无疑是个诚实的人 。上文说了,亨利对波霞是诚实的,一开始就对她坦白了一切 。另外,诚实还是亨利被那对富翁兄弟选中的重要原因 。
因为他们要选择的是一个“非常诚实和聪明的外乡人” 。事实证明,那对兄弟没有看错,当亨利发现给他的钱是一百万英镑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想的是“人家弄错了,赶紧还回去” 。
出名之后,每天都有很多人围着他,恭维他,奉承他,但亨利难得地保持了清醒 。他知道自己其实是个穷光蛋 。
所以他用种种借口把大多数人要借给他的钱都谢绝了,把债务维持在第一年的薪金可以支付的程度:三百镑借来的现款,以及三百镑赊欠的生活费和赊购的东西 。
对于落魄的美国同事兼老友劳埃德·赫斯丁先生,他一样热情地对待 。所有的一切都显示,亨利是一位难得的好人 。
而那些看起来势利、拜金的人们,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 。他们的愿意让亨利赊账,虽然是建立在亨利“有钱”的基础上,但也说明在当时,个人信用是管用的 。
那家第一次让他赊账的哈里士小饭铺,因为有了亨利的光顾,顾客多得应接不暇 。哈里士知恩图报,老是拼命把钱借给亨利花,推都推不掉 。
个人信用的作用,还体现在亨利为劳埃德的矿山所做的担保 。有了“百万英镑怪人”的信用担保,原本无人问津的矿山,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卖出了大价钱 。
而在卖掉矿山后,劳埃德也如约把赚到的钱和亨利作了对半分,一人一百万美元 。那可是整整一百万美元啊,但显然他们直接履行了口头协议,一点儿也没有犹豫 。
还有那一对富翁兄弟,算得上是资本家的代表吧 。
尽管他们把亨利拖入这个游戏时,并没有征得亨利的同意,显得有些冷血,但在亨利完成考验后,他们完全遵守了他们的协议,愿意为亨利提供一个在他委任权以内的任何职位 。
三、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
除了亨利和波霞之间的美好的爱情,除了诚信和契约精神,其实在小说里我们还能读出一些其他的东西 。
比如,一个无依无靠的外国人,怀揣一张百万英镑的巨额钞票,在伦敦这个花花世界那么高调地招摇过市,竟然没有“怀璧其罪”:既没有任何小偷来偷,也没有任何强盗来抢,甚至连一个来敲诈的地痞流氓也没有 。
又比如,那些势利的商家,会讨好亨利,希望借他的名声炒作 。但是,没有一家趁机讹诈他的钱 。从亨利计算负债情况的细节来看,那些借给他的钱,甚至都没有收利息 。
又比如,美国公使宴会上的那位肖尔迪奇公爵,完全是凭个人的名声乃至祖先的地位来和亨利争夺宴会首席的座位,但完全没有利用他的权势来压人 。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只是小说中没有写而已,不代表当时的英国社会就真的这么好 。这话当然没错,因为没有一个社会是没有问题的 。
但在小说的开头,有一段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太过留意的话:
“当时我在社会上是孤零零的,除了自己的智慧和清白的名声以外,别无依靠 。但是这些长处使我站稳了脚跟,有可能走上幸运的路,所以我对于前途是很满意的 。”
相比现在越来越难打破的阶层界限,在当时的社会,只要有智慧和清白的名声,就可以立足,甚至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前途 。这难道不值得现在的我们羡慕吗?
事实上,亨利在伦敦之所以能够翻身,一方面得益于他“百万英镑怪人”的名声(显然这名声并不赖,伦敦百姓都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得益于他的专业能力 。
他在听完劳埃德的讲述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嗅到了商机,并想出了办法,最终联手劳埃德,让双方都赚到了钱 。
如果我们再联系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可能就会更加清楚了 。当时正值美国内华达州“淘金热”,那些黄金、白银矿山的矿主们纷纷出售他们的股票以筹集资金 。
马克·吐温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包括全部稿酬,用于购买白银矿山的股票 。股票一度快速上涨,马克·吐温成了“富翁”,便让自己“退休”,不再写作 。
但很快,白银股票的泡沫破裂了,股价飞流直下,“富翁”马克·吐温转眼间就和刚到伦敦的亨利一样,变得身无分文,接近破产 。为了偿还债务,马克·吐温只好重操旧业,继续写作,于是写出了《百万英镑》等许多文学作品 。
所以,《百万英镑》中所讽刺的“拜金主义”,马克·吐温除了讽刺别人之外,想必多少也有点自嘲的意思吧 。
【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故事概括 短篇小说百万英镑主要内容】至于剩下的那些“美好”的部分,看起来则更像是马克·吐温向往的美好时代(而不是现实) 。毕竟,在小说里,他的矿山买卖是成功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