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自律成瘾”的年轻人,在互联网积极劝学

抖音|“自律成瘾”的年轻人,在互联网积极劝学

文章图片

抖音|“自律成瘾”的年轻人,在互联网积极劝学

文章图片


“自律成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 , 很难不“咯噔”一下:“自律”是禁欲 , “成瘾”是纵欲 , “自律成瘾”矛盾得像是某种新型精神疾病 。
然而“自律成瘾”之风已遍布互联网 , 小红书更是重灾区 。 从“看完让人自律成瘾的10部纪录片”到“读完让人自律成瘾的100本书” , 这些荒诞标题往往有同一个崇高的中心思想:
劝学 。
把“自律成瘾”代入到我们东亚人自古以来对“勤勉笃学”的叙事框架中 , 才发觉一切矛盾都迎刃而解:我们不仅要学 , 我们还要“爱”学 。
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学校 , 在课堂 , 在老师的指挥棒下学习;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自学、自律 。 即便心知肚明自律难捱 , 我们仍变着法地达到自律的目的:
有人花钱请人监督自己 , 有人办卡租赁学习氛围 , 还有人开线上会议陪伴学习……
不怕不够“自律” , 就怕没有“自律的意愿” 。
我们在漫漫学习长征路上使出浑身解数 , 龇牙咧嘴面容可憎 , 临了拍照留念时却仍要摆出一副欣喜享受之态 , 微笑比V 。
或许这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律成瘾”吧 。
1. 在线会议里 , 和上百个陌生人一起学习
从“默默学习”、“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到“学习监督互助组”、“学习型友邻大集合” , 在豆瓣定时打卡、组队自律的人数 , 绝不亚于在隔壁那些热聊八卦、互灌鸡汤的小组 。
加入小组后最主要的工作是筛选适合自己的学习监督群(Q群居多) 。 大的群人数上百 , 小的群从几个到几十个成员不等 。 除非你执意在学习的分野上做一匹孤狼 , 不然加入这些私域监督群是势在必行 。
虽说监督群里鱼龙混杂 , 群规五花八门 , 但底层纲领大同小异 , 无非是:
学习学习再学习;打卡打卡要打卡 。
此类群组对学习的监督高度依赖于在线会议 , 要求全员开摄像头(摄像头一般只对准写字/打字的手部拍特写) , 除非有特殊情况需和群主私聊解释 。
“云学习”组织一般对成员的在线时间也有硬性要求 。 有些在线会议自带会议计时功能 , 但很多成员打卡时会使用专门用于时间管理的app , 详细列出一整天的学习内容 。
打卡不仅是截图丢到群里 , 还要日更Excel表格 , 以便管理员查看 。 一般群规严格的监督小组 , 都会定时清人 , 如果几天之内没有学习记录者 , (亲测)会被果断踢出群 。
虽然一个群里几百号人来自五湖四海 , 学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 但在打开摄像头的那段时间 , 在同一块屏幕上的无数个小视窗里 ,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好像在瞬间坍塌 。
此时此刻 , 我们互为监视者 。
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设计的“环形监狱” , 是在传统监狱的封闭式管理基础上 , 消除了“剥夺光线”和“隐藏”的特性 , 以狱友的“注视”取而代之 , 反而能起到更有效的囚禁管理效果 。
半个世纪前 ,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进一步扩展了“环形监狱”的理论 , 将它作为现代纪律社会的隐喻 。 而在这样的社会中 , “自律”体现着一种“压制下的积极”:
人若是永远不知道何时有人在检查自己 , 就唯有假设自己是永久地被监视对象才会感到安全 。 他们会永远警戒自己的行为 , 随时依据组织设定的标准 , 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姿态 , 成了自己的警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