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2022,中国互联网云厂商走到哪了?( 三 )


这也意味着 , 云巨头无法在中国政企市场低成本复制互联网市场的解决方案 。
对于长期深耕于互联网企业客户的中国云巨头来说 , 这无疑是很难迈出的一步 。 加之在在宏观经济、监管环境的作用下 , 这个短板逐渐被放大 。
因此 , 中国云厂商需要跳出互联网的怪圈 , 以真正实体经济的模式去服务企业 。
透过这层迷雾 , 在看当下云厂商的“排兵布阵” , 其中奥秘愈发清晰 。
以阿里云为例 , 通过黄海清以及蔡英华的履历来看 , 前者曾在Dell、IBM、Oracle 等公司任职;后者则是前华为EBG中国区总裁 。
毋庸置疑 , 蔡英华的到来可以帮助阿里云更好的以成本产出的更良性的模式来判断是否需要接入具体的项目 , 不符合营收规则 , 或者利润率不高的项目 , 或者在具体的报价上都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审视 , 不能跳出成本 , 为了抢单而抢单 。
而黄海清在海外云业务的经验 , 将会进一步助力阿里云在SaaS、PaaS层做“加法” , 走向全球化的道路 。
不仅阿里 , 在去年腾讯的调整中 , 其也体现出这种逻辑 。 即一方面更靠近客户 , 建立更强的政企或者金融行业的客户粘性 , 另一方面以更“内行人”的方式去做云计算服务 , 思考模型、业务模式等都慢下来 , 不再狂奔 。
三、未来十年 , 中国云厂商应该怎么走?
站在云厂商“重整旗鼓”“调兵遣将”的这个节点来看 , 互联网云计算大厂正在进入新的时期 , 即对云业务的重新审视 。
就全球云服务市场来看 , 亚马逊云科技、微软与谷歌是全球三大云巨头 , 占据全球六成以上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 。 而排在三大云巨头后面的10家云厂商加起来的份额则只有22% 。 能看出 , 以亚马逊云科技为首的全球三大巨头主导该市场 。
但在中国市场 , 多方因素的作用下 , 云厂商在短期内很难再复制亚马逊AWS、微软云或是谷歌云 。
惟创新者胜 , 改革者强 。 就中国的环境而言 , 云厂商应该走自己的路径 。
一方面 , 国内云厂商在服务客户的同时 , 更加需要以自身优势帮助客户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 换言之 , 中国云厂商不应该完成的只是交钥匙工程 , 更应该是管家服务 。
即云厂商更加需要重视SaaS和PaaS层的发展 , 而不是一味地重视底层云 。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生意做实、做透和做深 。
另外 , 互联网云厂商更真实的认知到云计算业务需要的仍然是长期主义 。 互联网背景的云大厂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要避免太过超前 , 对现实情况缺乏了解 。
金融、政企客户相对于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 更多的需要的是安全、稳定 , 这些特点和固有的互联网业务逻辑是不同的 , 大厂需要重塑自己的业务逻辑 。
此外 , 在国资云越发接管数据建设底层的前提下 , 互联网云大厂需要做到的仍然是上层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 收“水电费”的生意将不再能做 , 需要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 , 强化行业属性 , 做好解决方案才是正确有希望的方向 。
在强化行业属性 , 做好解决方案这一方面 , 游戏、元宇宙、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产业正在成为云厂商的入口 。 例如 , 百度智能云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发力 , 再比如华为云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力 。
而这种思路 , 正在成为云厂商另一种增长路径 。
对标国外 , 中国云厂商最终或许会成为半个AWS(重运营)+Oracle+Saleforce的组合模型 , 换言之 , 就是打造一个轻IaaS+重PaaS+深SaaS的云业务发展路径 , 其上更会遍布各个行业赛道的独立ISV , 他们可能是自研产品 , 抑或是生态合作伙伴 , 共同支起中国云业务发展的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