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手边的插排上插满各种手机厂商随新机发布的充电器|电子产品不配充电器 真的是好事儿吗?

虽然手边的插排上插满各种手机厂商随新机发布的充电器 , 但我没想到它们会成为晚上写稿的“绊脚石” 。
昨天下班走到园区门口 , 发现没带电脑充电器 , 于是风风火火的回到工位 , 随手就从桌上抓了一个某厂号称可以5分钟充30%电量的80W快充头 。 回家准备插上电脑继续用时 , 发现竟然无法正常给电脑充电 , 速度慢的可怜 , 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电脑的电量从20%一点点掉到4% , 直至关机 , 唯一安慰就是终于能早睡一天了 。
而白天开会 , 就在电脑电量快“寿终就寝”时 , 又随手拿起来了一个号称10分钟充40%电量的66W手机厂商充电头 , 又充不了 。
虽然手边的插排上插满各种手机厂商随新机发布的充电器|电子产品不配充电器 真的是好事儿吗?
文章图片
大家猜一猜 , 哪款可以充笔记本电脑(友好微笑)?图源:品玩lzh摄
当时的心情就和吃方便面发现没有酱料包、上厕所发现没带纸一样 , 心急如焚 。
这种尴尬场面 , 真的致命 。
“私有”协议是“罪魁祸首”
为什么在几年前 , 很少会遇到相同接口的充电器充不进去电的情况呢?
原因就在于当时MicroUSB接口是主流配置 , 这种接口在早期被广泛地用在像充电宝、电动牙刷、手电筒、手机这类小家电中 , 而且当时绝大多数手机还使用可拆卸电池设计 , 因此这种接口其实更多的作用是传输数据用 , 充电只能算是“辅助” , 加上受限于其接口充电电流最大只为2A , 对于绝大多数设备厂商来讲 , 没必要在这上面瞎折腾 。
而随着智能手机出现 , 电池容量也随之增大 。 在电池不可拆卸之后 , 如何让手机能短时间充满电 , 成为手机厂商们当时“秀肌肉”的技术 , 于是各种快充技术应运而生 。
比如OPPO就在当时推出了一款绿色触点的MicroUSB“魔改”接口 , 其作用原理是通过增加触针、使用自家充电头来实现“快充” , 这种快充被OPPO起名叫“VOOC” , 在2014年就凭借“充电5分钟 , 通话两小时”迅速火遍市场 。
但它只能通过特定插头和充电头来为特定手机充电 , 这其实就是“私有充电协议” 。
发展到今天 , Type-C已经成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标配 , 甚至大部分电脑也采用了Type-C接口 。 虽然大家“接口”形状都一样 , 但各个设备之间的充电器却不能通用 , 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各个厂商的充电协议都不一样 。
早期的私有协议 , 都是采用低电压 , 大电流方式来提升输出功率 , MicroUSB最大电流也仅为2A , 已经不能满足后期日益增大的充电需求 。 Type-C接口要比前者更能“承载”大电流 , OPPO通过“电荷泵”技术 , 来增加转化效率 , 并让电压减半 , 电流加倍以及多快并联方式 , 来提升充电“瓦数” 。
虽然手边的插排上插满各种手机厂商随新机发布的充电器|电子产品不配充电器 真的是好事儿吗?
文章图片
vivo和iQOO采用的FlashCharge和SuperFlashCharge充电技术 , 也是通过双电荷泵、双电芯设计来利用双电池充电 , 其中是通过“电荷泵”来达到快速降压 , 电流加倍方式提升充电瓦数 。
虽然手边的插排上插满各种手机厂商随新机发布的充电器|电子产品不配充电器 真的是好事儿吗?
文章图片
而华为这个就比较复杂了 , 可以看作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随华为Mate8旗舰手机发布的QuickCharge技术 , 协议是FCP ,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 , FCP协议和高通QC2.0“公开”协议基本一致 , 按理说华为设备应该能通过QC2.0充电器充电 , 实则不然 。
由于受限于专利问题 , 之后华为就通过自研SCP协议 , 从FCP的高电压低电流过渡到了高电流低电压 , 不管是后期的40W超级快充还是截止到目前的66W充电头 , 也因同样采用“电荷泵”技术 , 充电效率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