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芯调查】国产GPU不讲武德( 四 )


对于渲染GPU和GPGPU而言 , 构建生态的难度截然不同 。
渲染GPU在技术层面来相对复杂 , 但是好处在于有很多业界成熟的标准的API , 如OpenGL、OpenGL ES、DirectX、Vulkan等 。 只要打通了整个驱动程序层和编译器生态 , 就基本完成90% 。
而在GPGPU领域 , 几乎是被英伟达一手打造的CUDA生态所垄断 。
“GPGPU的生态非常复杂 , 要求一路打通到应用层 , 提供面向所有应用的全面支持 , 甚至要自主开发以支持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 ”杨建指出 。
虽然不少GPU初创公司推出的产品都号称兼容CUDA生态 , 但李明认为存在兼容多少的问题 , 水分较大 , 比较重要的特性中可能60%-70%都无法支持 。

而据集微网了解 , 兼容CUDA并非易事 , 需要投入工程师的数量巨大 。 涉及50个驱动、50个编译器、50个数学库、300个应用层工程师 , 3-5年的时间 。 功能的验证 , 用户的培养需要额外3-5年 , 每年还要至少开支1000万-3000万元资助外部开发者 。
“使用的人越多 , 生态越占统治地位 , 看看国内的初创GPU企业 , 哪些是已经开始编写教材、在高校开课和开展合作项目、组织比赛等做这些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 , 就知道谁真正在沉下心来做生态了 。 ”李明说 。
何颖指出 , 国产GPU业应采取开放合作的心态 , 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善于利用现有架构和生态 , 设计契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产品 , 打造全球化设计水平的开发团队 。 国产GPU在起步阶段兼容现有生态更容易发展 , 先求生存;长期还是要摆脱兼容思路 , 站稳脚跟后再求发展自有的核心技术 。
在GPU生态中 , 软件的权重已越来越高 。 Imagination中国区战略市场与生态副总裁时昕博士提及 , GPU软件极为复杂 , 包括各种图形API和计算接口、基础库、与上层应用对接适配等等 , 开发工作量巨大 。
从应用角度来看 , 国内GPU生态的发展更需要“众人拾柴” 。 时昕认为 , 要加快打造国产GPU产业链 , 下游的整机厂商需要对国产GPU给予更多包容 。
“国产GPU可能99%已达标了 , 如果能帮助国产GPU厂商一起将这百分之一影响体验的最后一步补齐 , 做到更完善 , 这对其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时昕强调 。
六、掘金市场 盈利维艰
对于GPU创企而言 , 巨大的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是必需 , 但长期、持续的利润支撑才是GPU跨代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 也就是说 , GPU的成功和成熟需要大量的验证和出货 , 这就需要国产GPU厂商瞄准目标应用市场发力 。
步日欣认为 ,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 , 渲染GPU涉及到生态建设的完善度 , 所以从信创、军工、工业等领域切入较为稳妥 。 而GPGPU市场从人工智能、服务器、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切入是最优选择 。
但初创GPU企业掘金市场的现实却相对骨感 。
比如 , 在渲染GPU的传统应用如视频、游戏等领域 , 英伟达和AMD构建的护城河可谓固若金汤 , 国内企业与之差距较大 , 而且这一市场全球容纳三四家都比较困难 。
短期看 , 虽然国内信创市场提供了一定空间 , 但总量不大 , 且偏向于中低端 。 因此 , 如何分食这一“蛋糕”之下还能实现正循环 , 是国内渲染GPU厂商面临的问题 。 从中长期看 , 虽然云端渲染成为新的增长点 , 但元宇宙、云游戏、云手机等市场普遍认为将在2024年前后起势 , 因此当下如何获得盈利求生存也是艰难挑战 。
而在GPGPU方面 , 比如在AI计算领域 , 则面临场景应用复杂且碎片化 , 以及国内众多竞争对手混战的局面 。
何颖认为 , 游戏、3A大作对GPU的图形和计算相对要求比较全面 , 国内企业在Windows领域追赶难度较大 , 但在安卓手游、信创桌面和某些定制的服务器领域 , 以及自动驾驶领域 , 国内厂商有机会实现切入 。 目前 , 芯动科技的风华系列GPU瞄准国产信创桌面和服务器这两大细分领域 。 相较于信创市场 , 服务器显卡单价更高 , 实现盈利较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