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族节日风俗的简短介绍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讲到白族的节庆活动主要有:“火把节”、“三月街”、“绕三灵”、“耍海会”、“拜日望”、“祭本主”等;又同汉族相同 , 也过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佳节 。只是其中火把节、三月街作为民族饶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活动 , 一直延传至今 , 熟为人知 。
文章插图
白族:据文献记载 , 先民为苍山下、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羌人 , 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 , 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 , 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
元之前 , 白族先民曾被称作“白蛮”;元以后 , 因受文化属性影响较深其生活习性较为接近汉人 , 遂被确认为一个族群 , 并称之为“白人” , 而“白人”亦是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 , 白族人亦自称“白子”、“白尼”、“白伙” 。
明清以后被称为“民家” 。新中国成立后 , 1956年11月 , 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 , 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
讲到白族的节庆活动主要有:“火把节”、“三月街”、“绕三灵”、“耍海会”、“拜日望”、“祭本主”等;又同汉族相同 , 也过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佳节 。只是其中火把节、三月街作为民族饶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活动 , 一直延传至今 , 熟为人知 。
“火把节”
在西南民族中影响甚广 , 其起源是西南民族历史尚待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民间广泛流传的起源是"火烧松明楼"的故事;亦有起源于人们对火的崇拜之说 , 用以祈福五谷丰登 。
而今 , 火把节已是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共同的古老传统节日 , 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 亦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
不同的是 , 白族的火把节不仅是白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 , 也是白族全年节日中除去汉源节日外最正式最隆重的本土节日 , 比仅盛行于泛洱海区域的“三月街”活动意义重加的重要 , 其主要是纪念邓赕诏主夫人——柏节的高风亮节、坚贞不屈 , 在白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时至农历的六月二十五这一天 , 大理、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区城乡各族群众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 , 杀猪宰羊 , 来庆祝节日 。
“三月街”
古代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 , 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现为大理市传统民俗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三月举行 , 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 , 至二十一日结束 , 为期七天 。
地点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 , 主要活动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 。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 , 系由庙会演变而成 , 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 , 举办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 。
其产生与佛教在大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 , 已逐渐演变成物资交流会 。每到会期 , 各族人民云集在这里进行贸易 , 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 。
“绕三灵”
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 , 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游春歌舞盛大集会 , 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 , 是白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 , 以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 , 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
“绕三灵”也记写为“绕山林”、“绕桑林”、“逛山林”等等 。所谓“三灵” , 是指湃海西岸三个神灵象征 , 它们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中的几位重要“本主”和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诸神 , 供奉它们的庙字分别称为“佛都”(大理崇圣寺)、“神都(大理庆洞本主庙)和“仙都”(河涘江洱河神桐) 。
【关于白族节日风俗的简短介绍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由于“绕三灵”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性活动 , 历史上没有得官方和社会专业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 所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 。耍海会民间也称“捞尸会” , 流行于云南省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庄 。
“耍海会”
民间也称“捞尸会” , 流行于云南省大理洱海西岸的沿湖村庄 。因起源传说不同 , 云南各地耍海会的时间也有前后 , 一般三至五天不等 , 耍海的内容大同小异 。
邓川、上关、喜洲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开始;大理、下关一带的耍海时间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 , 也最为热闹 。
在耍海的日子里 , 洱海里白帆点点 , 岸上人山人海 , 人们吹起唢呐 , 唱着《大本曲》 , 对着调子 , 舞着霸王鞭 , 跳起仙鹤舞 , “赛龙舟”尽情欢乐 , 祝愿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拜日望”
是白族勒墨人的盛大集会 ,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至十九举行 , 意为“拜二月” , 是缅怀先烈的纪念节日 , 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先人 。流行于云南省怒江州境内和迪庆州维西县的勒墨人聚居地 。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这一天 , 沿澜沧江两岸居住的勒墨人都到兰坪县河西乡高山井赶街集会 , 并在集会地竖起一根“吉利棍” , 旁边放一张木刻画像 。
十四日 , 选三个能歌善舞的青壮年扮成不同身份 , 以跳锅庄的形式进行表演 , 再现战争的场面 , 以表示对先烈的缅怀和致敬 。十五日至十八日赶街集会 , 十九日下午便倒下“吉利棍”闭会 。
“祭本主”
亦可称之为本主崇拜 , 是白族所特有的一种多神崇拜、一种宗教文化现象 。源于原始社会社神的崇拜和农耕祭祀 。它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 , 并且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 。
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 , 本主数量不断增加 , 文化内容越发丰富 , 因其崇拜对象具有亦神亦人的特点而深深扎根于白族人心目之中 , 久盛不衰 , 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 。
自本主崇拜形成后 , 白族人民时时以本主为楷模 , 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取向都以他为准绳 。
白族本主崇拜这独特的文化载体 , 借助独特的民族崇拜及宗教信仰的维护和支持 , 以强大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 塑造出白族人民善良、勤劳、勇敢、诚实、热情、智慧的民族性格 。形成推仁义、懂博爱、尚礼仪、尊忠孝、重文雅的良好人文生态环境 。
但凡白族聚居的村落 , 几乎都有本主庙 , “本主” , 意为“本境福主” , 是每个白族村社所供奉的至高无上的保护神 。凡本主都有各自特定的节日 , 即本主节 , 既是白族群众对本主一年一度的隆重祭祀活动 , 每逢新年 , 当地人都会前往本主庙祭拜诵经、祈盼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
白族 , 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特信仰、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沿袭中 , 不仅保留了众多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建筑、雕刻、服饰、艺术等宝贵文化遗产 , 也形成了在中华56个民族中独树一织的居住、饮食、婚姻、礼仪等民风习俗 。
在今天的白族人生活中 , 即能感受到上古勤劳与质朴也不失今日的融合与兴盛 。
- 形容夏天蛙鸣的优美古诗词 关于描写蛙叫的诗句
- 冬天的节日有腊八节、冬至、元旦、春节、除夕、圣诞节、情人节、 冬天的节日有哪些
- 关于中国上海魔都称号的由来 上海为什么叫魔都
- 饥荒海滩模式如何出海
- 三月街是白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三月街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 感恩节是哪一天
- 关于属兔和属马的合不合
- 骚男和七七离婚让骚男停播了一段时间,关于离婚事件,一拍两散 骚男为什么不直播了
- 公司应该支付劳动者双倍赔偿金,员工经济补偿 关于公司解散赔偿的标准是什么
- 西班牙夏天开始的传统节日“四月节” 四月的别称和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