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

2022年4月16日 ,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安全返回东风着陆场 , 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 , 神舟十三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 。 目前 , 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如何?在国新办4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 五位专家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回应了社会关切 。
今年我国空间站后续6次任务时间表“出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 , 自2020年以来 , 我国先后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 ,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 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 , 均取得圆满成功 , 全面突破并掌握了空间站建造的关键技术 , 为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表示 , 经过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实践和技术积累 , 已突破了快速交会对接和撤离返回、自动任务规划、机械臂遥操作控制等一系列飞控技术 , 建成了全国产化稳定运行的飞行控制系统平台 , 构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站在轨飞控管理体系 。
“2022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 , 又恰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 。 ”郝淳介绍 , 2022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 , 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 , 3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 , 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 。 空间站的3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 , 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 , 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
“问天”“梦天”实验舱研制进展顺利
空间站建造完成后 , “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说 , 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与核心舱一样的航天员生活设施 , 包括3个睡眠区、1个卫生区和厨房等设施 , 可与核心舱一同支持两艘载人飞船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的生活 。 另外 , 还配置了一个小型的机械臂 , 既可单独使用 , 也可跟核心舱的大机械臂组合使用 , 共同完成航天员出舱、巡检等任务 。
杨宏介绍 , 问天实验舱还配置了航天员出舱气闸舱 , 作为航天员主用的出舱活动的气闸舱;问天实验舱还具备核心舱对于组合体管理控制功能的备份舱段 , 当核心舱平台的功能出现故障时 , 可以切换至问天实验舱行使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功能 , 整体上提高空间站的可靠性 。 梦天实验舱则是配置了一个货物气闸舱和一个舱外展开试验平台 。 今后需要在舱外安装的科学试验设备 , 可以通过货运飞船运送到空间站 , 再通过货物气闸舱把载荷送到舱外 , 由机械臂或者航天员把它安装到舱外的平台上 , 实现舱外试验项目不断更新 。 问天实验舱已经在天津完成了整舱的集成总装、测试和大型试验工作 , 整装待发;梦天实验舱已在天津完成了相应的集成总装和试验工作 , 正在开展地面测试 。
空间应用系统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钟红恩表示 , 核心舱在轨运行将近1年时间 , 空间应用系统全新研制的有效载荷在轨工作稳定、状态良好 , 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内首次在轨实现了基于先进通信协议的高可靠、大带宽光纤通信网络 , 具备分布式大容量数据存储和高速在轨计算能力 。 突破了国际先进科学实验柜机电热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 , 建立了高水平的应用在轨共用支持条件;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首创磁悬浮和喷气悬浮双层隔振方案 , 实现了比空间站平台高2~3个数量级的微重力水平 , 首次获得了1E-7g量级的微重力 ,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首次获得了天地往返延迟优于2秒的遥科学实验能力 , 建立了先进的数字孪生模型与实物镜像比对的全新的实验模式 , 高效支持了在轨科学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