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比华为缺芯还大的隐患,关系中国高端制造的未来,俄是前车之鉴( 四 )


国外厂商已经有数十年的技术积淀 , 而且开局就有巨头呵护扶持 , 研发资源和下游应用需求都充足 。
相比之下 , 中国3D CAD软件企业一出生就是地狱模式 , 要从0开始研究、写代码 , 非常不现实 。
所以国内CAD厂商要做3D CAD软件 , 目前还得看外资企业脸色:例如浩辰3D CAD软件 , 依赖的是西门子的技术组件授权 。 这导致 , 2021年上半年浩辰3D CAD销售额(533.38万元)中 , 有超过一半要支付给西门子作为采购费用(288.6万元) 。
应用上:
国产3D CAD只占到国内市场5%的市场份额 , 主要针对中低端应用场景 。
以工业皇冠——汽车工业为例 。 国外厂商不但可以满足企业整车设计与整车装配 , 也能满足运动仿真等复杂场景 , 而国内厂商则往往只能用于零配件设计、模组件设计与装配、零件加工等 。

达索系统、西门子、PTC等厂商CAD软件占据了汽车设计领域主要份额 图源:PTC官网
除此之外 , 几乎每个知名的CAD软件背后 , 都站着一个高端制造巨头 。
法国达索系统的3D CAD软件CATIA占据全球市场25%份额 , 应用在3D CAD集中度最高的三个领域——航空航天、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领域 。
事实上 , 达索系统最早是由法国达索航空于1981年抽出一支工程师团队创建 , 用于飞机3D研发制造 。 CATIA的发展轨迹也是从航空领域起步 , 开始往船舶和汽车制造延伸 。
SolidWorks由PTC公司的技术副总裁与CV公司的副总裁于1993年成立 。 CV公司背后的大佬 , 是美国波音公司 。
换言之 , 国外3D CAD软件的发展 , 是从资金、研发团队 , 到工程经验、落地应用 , 直接形成了工业巨头企业的内循环 。 这是中国厂商现阶段一时难以具备的优势 。
07. 国外3D CAD企业为什么热衷于并购小企业?国外3D CAD企业热衷于收购 。 例如1981年 , GE通过收购CALMA进入CAD市场 。
1989年 , LAC为了获得资金支持军品开发 , 抛售了当时红极一时的 CADAM公司 , IBM、TRW、DEC、HP、富士通等都有收购意向 , 最终IBM获胜 , 并将其交给达索管理 。
立方知造局认为国外CAD企业热衷于并购 , 背后主要有两条逻辑条:
1. 以金钱换时间
3D CAD细分领域众多、门槛高、研发周期长 , 如果从0开始做费时费力 , 没有先发优势 。 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 , 通过大鱼吃小鱼是投入回报比较高的方式 。
2. 完善应用版图
CAD软件进入技术稳定发展期 , 已有多年未出现新的重大技术突破 。 在这样的前提下 , 3D CAD企业通过收购细分领域的厂商 , 为的是拓宽应用场景 , 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 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 。
反观国内 , 3D CAD企业也开始效仿并购潮 。 比如中望软件在2010年收购了VX公司的CAD/CAM软件知识产权、研发团队 , 借以消化吸后者的3D CAD技术和人才 。
但与国外企业并购的逻辑不尽相同 。 中望收购是为了拥有3D CAD的底层技术——混合建模内核 , 拿到入场门票 。
08. 造出一款3D CAD软件需要哪几方力量?目前中国3D CAD软件还需要闯过什么难关?国外3D CAD有法国达索(代表产品CATIA和SolidWorks)、美国PTC(代表产品Pro/E)、美国Autodesk(代表产品AutoCAD)和德国西门子(代表产品UG)四大巨头 。 从他们的发展史中 , 立方知造局总结了一条行业经验:凑齐“三方龙珠” , 才能召唤出一款能打的3D CAD软件 。
世界名校:提供基础框架;
工业巨头:提供工业技术与知识的积累 , 并反哺软件商研发投入与迭代;
软件厂商:提供软件平台与计算机系统支持 。
3D CAD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和工程四大类 , 是人类基础学科和工业知识的集大成者 。 要让本土3D CAD软件与国外巨头分庭抗礼 , 不仅需要通用性强的基础框架理论 , 还要与国内高端制造业紧密合作 , 在软件中注入“工业和制造之魂” 。 简言之 , 产学研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