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亿,喜马拉雅能烧到IPO么

6个亿,喜马拉雅能烧到IPO么
文章图片
作者:任尚坤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在风驰电掣的互联网圈 , 喜马拉雅这家独角兽公司已经走了近十年 。 它早早就爬上行业龙头的位子 。 但创始人余建军或许没想到 , 公司上市路会如此崎岖漫长 。
2018年开始 , 喜马拉雅将登陆资本市场的消息频频传出 , 均被官方否认 。 2021年5月 , 喜马拉雅意图挂牌纽交所 , 未能成功 。 同年9月 , 它于港交所重新提交IPO申请 , 但因超过6个月 , 不久前招股书文件显示失效 。 最近 , 喜马拉雅更新了招股书 , 在港股门前又排起了长队 , 估值超250亿元 。
6个亿,喜马拉雅能烧到IPO么
文章图片
此前有那么几年时间 , 余建军成了分享会常客 , 他不吝讲述自己屡败屡战的创业心得 。 尽管整个在线音频行业一直没有盈利 , 但余建军并不担心 。 彼时 , 喜马拉雅也还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 , 可自从推出广告系统 , 每月广告收入都能达到千万级别 。 这给了他信心和曙光 。
6个亿,喜马拉雅能烧到IPO么
文章图片
2017年接受采访时 , 余建军勾勒了自己的设想:网络音频行业会引入粉丝经济 , 通过给粉丝主播打赏等形式扩展营收 , 此外还有内容付费等 。 他相信亏损时间不会太长 , “网络音频行业的带宽、版权成本都很低 , 要实现盈利并不难 , 当前是需要把整个产业生态做大做强 , 而不是急于盈利 。 ”
喜马拉雅当时不差钱 , 它身后站着堪称豪华的投资人朋友圈 , 有国内互联网巨头 , 也有国际投行 。 前后七八轮融资为它注入了弹药 。 不过 , 就在冲击纽交所折戟后 , 喜马拉雅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投资人撤离 , 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悉数退场 , 独留CEO余建军一人 。
6个亿,喜马拉雅能烧到IPO么
文章图片
尽管喜马拉雅讲出了一个很好的增长故事 , 月活跃用户从2019年1.4亿增至2.67亿 , 但它还是迟迟看不到盈利 。 截至2021年底 , 喜马拉雅总亏损155.41亿元 , 负债199.16亿元 , 账上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现金剩余5.59亿元 。 此前2020年底 , 该数字为11.52亿 。
留给余建军的时间不多了 。
相比前两年 , 余建军已鲜有公开露面 。 作为行业头部的在线音频平台 , 喜马拉雅一度踩在“内容创业”和“知识付费”的风口上 。 那也是余建军被聚光灯包围最多的一段日子 。 以知识付费为主要变现模式的App中 , 喜马拉雅一度排在首位 。
但喜马拉雅并没有抓住这波红利 , 抢滩资本市场 。 有媒体曾问余建军对此的看法 , 他的回答略显轻描淡写 , “每个人对内容的需求是不变的 , 但可能满足需求的形势在不断变化 , 什么样的形式是消费者更愿意接受、愿意买单的 , 本质上是一个探索过程 。 我并不觉得是一个所谓的低点高点 , 它其实就是演化中的一个状态 。 ”
直到现在 , 喜马拉雅的主要营收渠道依然是订阅 , 年收入近30亿元 , 占比51.1% , 其次是广告和直播 , 占比分别为25.4%和17.1% 。
6个亿,喜马拉雅能烧到IPO么
文章图片
多年以来 , 余建军都把喜马拉雅比喻成“音频的淘宝” , 主播可以将自己的精品付费内容放在喜马拉雅上售卖、分发 , 然后平台从中获得收益和价值 。
这是一个完全的流量生意 , 流量的抓手在于内容 , 而内容需要足够优质的创作者 。 创作者也需要从流量中获取收益及个体价值 。 为留住用户和创作者 , 喜马拉雅每年要烧掉八成收入 , 用来打广告、买版权和内容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