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戴森捧成网红后,新中产瞄上了国产“智”造( 二 )


消费者追捧的背后 , 是戴森每年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巨资投入 。
以2016年前面世的吹风机为例 , 其整体研发费用近5000万英镑 , 103名工程师在四年时间内共设计了超过600个原型机 。
一名戴森工程师说 , 为了探究头发与吹风机的科学 , 戴森打造了自己的头发科学实验室 , 收集了价值40000英镑、总长度约1600公里的真人头发 。
事实上 , “打造极致的产品”本身就是“体验式营销”的开始 。 独一无二的创新产品 , 配上时尚的造型 , 才是戴森超高的溢价的底气所在 。
把戴森捧成网红后,新中产瞄上了国产“智”造
文章图片
然而任何创新产品 , 在市场培育的过程中 , 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
2005年 , 在国际上大获成功的戴森尝试进入中国 。 当时国内小家电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 , 国内家用吸尘器的年销量仅在200万台左右 , 价格则普遍在千元以上 。 戴森产品高昂的售价遭遇水土不服 , 首次入华全面溃败 。
直到2012年 , 当越来越多大陆消费者热衷于去香港购买戴森吸尘器 , 它决定卷土重来 。
戴森依然是那个戴森 , 粉丝却像一颗在厚雪中翻滚的雪球 , 越来越大 。 终于 , 戴森还是成为了“戴森” 。
这背后唯一的变量 , 是中国消费者 。
10余年间 , 国内出现了一批既有消费能力 , 也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买单的消费者 , 而且这一群体还在不断壮大 。 他们的选择成就了戴森 , 也启发了“戴森们” 。
2、当需求重塑生产
2015年1月 , 吴晓波发布了那篇著名的《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 一天内阅读量超过60万 , 文章既引发了中国制造升级的讨论 , 也标志着中国的新中产群体作为消费者 , 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
“他们是理性消费的中坚 , 他们很难被忽悠 , 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 , 他们当然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 , 不过他们同时更是性能偏好者 , 是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 。 ”
这是吴晓波对这一群体的最初画像 。 直到今天 , 这一概括依然有效 。
然而 , 潮流总是先于观察者而生 , 新中产消费者的出现 , 其实要远早于文章诞生的2015年 。
2009年10月 , 中国联通引进苹果手机 , 发售地设在北京世贸天阶 。 细雨中 , 大量年轻人聚集在高大楼宇下 , 微微仰头 , 仰望着头上不断变换的电子天幕 。
IT女编辑刘欣灵 , 成为中国第一名网购iPhone用户 。 尽管价格高昂 , 但她依然觉得物有所值 。
那台白色iPhone3GS , 泄出新世界的微光 。 她用它看新闻 , 发邮件 , 并在朋友围拢时用手机弹钢琴 。
此后几年间 , 像刘欣灵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 他们买走了iPhone , 买走了后来的戴森 , 也顺势成为中国创新产品的消费者 。
把戴森捧成网红后,新中产瞄上了国产“智”造
文章图片
(图片已获授权 , 基于VRF协议)
2014年9月 , 华为在柏林发布首款Mate7手机 , 售价近4000元的高端机 , 上市第一周 , 经销商认销的指标便已售罄 , 黄牛加价销售的现象遍地都是 。
万科总裁郁亮问了一圈都买不到 , 无奈之下走后门找到了余承东 , 余承东借机送了他一部 。
而成就Mate7的上帝之手 , 除了大屏幕、信号强这些技术指标 , 还有华为当时最新的海思麒麟925芯片 , 以及不输苹果的指纹识别功能 , 这两项 , 足以让新中产们掏出钱包 。
活跃的新中产消费者 , 愿意为科技创新带来的新体验买单 。 对于那些符合自己风格和兴趣的产品 , 他们可以不计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