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只为比你还怕乱花钱的人买单( 四 )


刘耀东说:“有这样严苛的用户其实很幸福 , ” 因为就像小米有品和用户在共创一个产品 。 他在做电动口喷时 , 也有这样的经验 。 手动口喷很难控制喷雾量 , 还会喷到脸上 , 刘耀东就想通过润眼仪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 让喷雾量可以用按压时长来控制 。 在用户调研过程中 , 还发现男性喜欢刺激的薄荷味 , 女性更喜欢甜美的白桃味 , 从口味等诸多维度进一步优化细节 。
正是由于小米有品一直以来推崇的从用户需求出发去创想打磨产品 , 鼓励自由讨论和试错的氛围 , 才真正鼓励了冒险精神 , 让微创新不断涌现 , 催生了更多新奇酷的产品 , 让用户不断体验到新鲜感和惊喜感 。 同时 , 用户热烈的反馈也让产品经理在设计优化产品过程中 , 懂得在标准上去妥协 , 避免自嗨 , 为用户守住信任 。
消费年代 , 花钱有道
无论追求性价比 , 还是新奇酷 , 我们在这个消费社会都逃不过用买买买来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命运 。
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在1983年出版了《格调》 , 讲的是不同阶级如何通过穿戴、家装以及文化、娱乐消费来体现自己的品味 。
以穿戴为例 , 中上阶层喜欢穿颜色柔和、黯淡的衣服 。 至于面料 , 越有生物成分越有档次 , 比如羊绒、丝绸、棉 , 最好完全摒弃人造纤维 。 工薪阶层却感觉到有必要穿戴易读服饰 , 比如穿上一件印有“可口可乐”字样的衣服 , 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与某个全球公认的成功企业有了联系 , 于是在那个时刻里获得了一种重要性 。
然而 ,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也质疑过我们通过消费来定义自己的行为 。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谈过一种现象 。 他看到两则不同的广告 , 一则是汽车广告 , 宣称一个女人只要买了这辆车 , 就能得到个性的彰显;另一则是染发剂广告 , 告诉你用了这款染发剂后 , 你能真正感受到成为自己的乐趣 。 铺天盖地的广告都在鼓励你成为独特的自己 , 似乎只有买了这些商品 , 你才在人群中最独特 。 但鲍德里亚戳穿了这种陷阱:“如果我是我自己 , 我怎么能够透过消费去比以往更像我自己呢?”
这种由消费构筑的差异是脆弱的 , 但我们仍旧无法不消费 。 因此我们能期待的 , 就是在宣传语中拨开迷雾 , 做一个保持独立思考的消费者 , 花钱有道 。
小米一直在提供这种可能性 。 除了小米集团的自研产品(手机、电视、手表等) , 品牌产品(Xiaomi、Redmi、Mijia) , 生态链产品 , 小米有品作为服务新一代消费者的电商平台 , 处于小米集团第四外环 , 沿用小米「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的价值观 , 去筛选、扶持第三方商户和好产品 , 更好地帮助消费者“发现好东西”。
小米有品的品牌理念是“发现好东西” , 叶华林对待产品标准的严苛、朱君在审美环节上的敏锐、孔祥宣面向商户时的专业 , 促进了大众生活消费品的品质升级 , 让用户能在平台上挑选到远超预期的产品 。
给予消费者稳定感的同时 , 小米有品人也从未放弃向更前沿、新奇领域探索的冒险精神 。 正是陈军、陈曦、刘耀东这些产品经理的创新精神 , 加上米粉和小米有品用户的热烈反馈 , 才能让他们不至于陷入到自嗨模式中 , 研发出用户并不需要的产品 , 而是在真正的诉求下进行优化 , 与用户共同打造出让生活更美好的产品 。
尽管求稳和冒险听起来相互矛盾 , 却在小米有品人身上实现了统一 。 而当下的消费者 , 无论年轻人还是新中产 , 也恰恰能对这种精神有共鸣 。 一方面 , 他们的生活需要稳定感 , 能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胜任工作岗位、家庭角色 , 什么都不要出岔子 。 另一方面 , 他们也想要不断获取新体验 , 甚至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 , 让生活充满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