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IPO:年入24亿、小赚1亿,钱都让网红赚了?( 二 )
据其招股书显示 , 在越来越多新品推出后 , 蕉下原本主打的防晒伞具品类营收占比一路下滑 , 从2019年的86.9%降至2021年的20.8% 。 反而是2019年营收占比仅有0.8%的服装品类(以防晒系列和保暖系列为主) , 在2021年成了第一支柱品类 , 营收占比达到29.5% 。 而配饰系列(包括墨鏡、口罩、披肩、袖套及手套等)的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5.3%升为2021年的25.4% , 成为第二支柱品类 。
过去三年里 , 蕉下毛利润分别为1.9亿元、4.6亿元和14.2亿元 , 毛利率分别为50.0%、57.4%和59.1% 。
文章图片
来源@蕉下招股书
李应涛分析 , 蕉下整体毛利率的上升 , 是因为产品结构的调整 , 在此前单一的伞具品类上 , 加入了防晒帽和防晒配饰等高毛利品类 。 “越时尚性的产品 , 加价倍率越高(一般都是三倍起) , 毛利也越高 , 因为消费者愿意付出一定的溢价 。 ”招股书显示 , 蕉下的防晒帽、防晒配饰品类 , 毛利率都超过了60% 。
文章图片
帽子和配饰的毛利率超6成
不过 , 蕉下极其依赖的“爆款”打法 , 在过去三年发生了一些变化 。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 , 前30款热销精选单品产生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9.8%、88.6%及74.1% 。
“爆品贡献度下降的话也是好事 。 ”李应涛分析 , 长期来看 , 其爆品收入的降低 , 证明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更强 。
营销+代工吃掉六成收入 , 蕉下得了“新消费”病?
近几年流量和代工的费用水涨船高 , 导致包括蕉下在内的一批新消费品牌的费用支出居高不下 。 “目前大部分新消费品牌 , 在上市前后都要面临类似的质疑 , 看起来很热闹 , 但实际没有太多利润可赚 。 ”消费赛道投资经理徐涵称 。
2019年-2021年 , 蕉下分销及销售开支“吃掉”了收入的32.45%、40.7%和45.9% 。 到2021年 , 广告及营销费用约5.9亿 , 是公司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
文章图片
蕉下的分销及销售开支逐年上涨
那么 , 这笔钱花得值吗?有这样几个指标 , 能衡量营销投放的转化率 。
首先是DTC用户数量 。 蕉下是典型的DTC模式 , DTC用户指的是品牌不通过经销商而可以直接触达的用户 , 这些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会更高 , 但蕉下在招股书中并未公布DTC用户 , 只公布了天猫旗舰店的付费客户总数 , 由2019年的100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750万人 。
复购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 蕉下同样仅在招股书中披露了天猫旗舰店的复购率 , 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 , 分别为18.2%、32.9%及46.5% 。
在徐涵看来 , 复购率涨幅并不低 , 但考虑到蕉下此前仅有伞具品类 , 后期一直大力开发不同季节性、不同客单价的其他品类 , 复购率数据的增长存在一定“修饰性” 。
压低蕉下利润的另一个因素是ODM代工模式 。 值得注意的是 , 以前的品牌一般是先做工厂 , 等工厂出货了才开始往下铺货 , 但新消费品牌中流行的ODM代工 , 使得新品牌惯于找上游代工厂代工 , 直接在线上渠道售卖 。 “这样起盘快 , 只需要做前端的营销和设计就行了 , 极少有新消费品牌从一开始就自建工厂 。 ”徐涵称 。
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 , 蕉下将所有生产外包给予合约制造商 , 合约制造商以销定产 。 这也为蕉下带来了1.92亿元、3.38亿元及9.86亿元的销货成本 , 分别占总收入的49.3%、42%及40.3% , 整体成下滑趋势 , 但近两年已经稳定在了四成左右 。
- 罗辑思维IPO三遭暂停;费列罗中国回应涉嫌沙门氏菌感染丨科股快报
- realme|16个本科生,带72个大专生研发芯片,年入3亿多,还要上市了?
- 华硕|深度解读:2022年入手轻薄本,为何要认准屏幕这一配置?
- Java|2022年入耳式降噪耳机推荐,值得入手的降噪蓝牙耳机
- 蓝牙耳机|联名《鬼灭之刃》 B站官宣自有耳机品牌bilipods:首发249元
- 耳机|魔浪HiFiPods:佩戴舒适,无限接近高端有线耳机
- 喜马拉雅|喜马拉雅IPO:2.7亿用户,如何巨亏130亿?
- 史玉柱被腾讯逼得无路可走,转战海外,年入百亿?
- 碳中和|三星向WIPO申请“GALAXY 360”和“GALAXY VR”商标
- 蓝牙耳机|一千以上的国产耳机值得入手吗?魔浪 HiFiPods 低音让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