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需回归「第一性原理」( 二 )


根据DIKW模型 , 数据的阶段还是在为信息与知识社会做准备 , 但到目前为止 , 人类尚未对什么是信息以及信息的真正作用达成共识 。
那些把数字化当成是信息化之后阶段的观点值得商榷 , 与其说完成信息化之后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 , 或许可以再反思一下是否真的完成了信息化 , 还是仅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或者自动化生产 。
从电气化时代开始的百年历史来看 , 虽然今天在说数字化转型 , 但其实我们从根本上还没有进入这个时代 。
真正进入这个时代 , 我们不用谈转型 , 不用谈数字化 , 谈的是业务本身 , 谈的是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 。
举例来说 , 如果我们在家里招待访客 , 没有人会无聊到跟访客说家里墙上有一个电插座 , 最多会介绍家里有什么样的电器 , 其实大多数情况是介绍自己的生活方式 , 是衣食住行 , 而不是家里在用电 。
试想一下 , 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各种技术名词 , 是否象一百年前有人时常叨唠自己正在用电一样 。 回归人类基本的生活诉求 , 可能就是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 我们现在盛行的所有新技术的真正归宿 。
对企业而言 , 终将有一天 , 就像现在不会再向别人炫耀自己正在用电一样 , 人们也不用再谈任何的技术词汇 , 再谈数字化转型 , 而是谈自己的本行工作 , 只不过它已被信息技术赋能 。
说到底 , 什么样的技术 , 都是在满足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需要 。
无人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 即空想、假设没有任何作用 , 大概率前提下也没有任何依据 , 因为你没有前例可循 。
前进的方法即实证 , 在做中学 , 学中做 , 一步一步接近目标 。 如果是这样的场景 , 反而可能是更大概率地走在了一个更接近真相的路上 。
在无人区的时代 , 思想如果不转变 , 我们很容易跟错所谓的领导者或者前导 。 他可能比你想的清楚 , 再比你能说话 , 八成你就被带着走了 , 但是要注意他是否真的做到了他所说到的 , 同时还要看这种做到是否是属于幸存者偏差的范畴 , 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与挑战 。
需要指出的是 , 上下文逻辑很重要 , 如果不约束上下文 , 很容易将资源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 。 关注上下文 , 也可以理解为 , 这是理性思考的基础 , 是每个人在做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决策和每一件事情的前提 , 但能养成这种思考习惯的人微乎其微 。
再谈的重要性 。
这个时代进入了一个无人区 , 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前带足设备和必要的资源走过沼泽地 , 所以大家结伴同行 。
结伴同行最好带上更多志同道合者 , 辨别和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需要先说清楚自己的理念 , 要有辩论 , 所谓道理越辩越明 , 这需要人们掌握基本的修辞学与辩论理论 , 还要不断实践 。
这种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 在东方 , 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离坚白合同异”般的学问 。
, 做又有一套知行合一的方法 。 做时需要区分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区别 。 其中 , 最需要工程的能力 。
想清、说明、做到 , 三者的思维范式有所不同但又相互关联 。 如果不能非常冷静地去认知 , 大概率就随波逐流了 。
这个时代 , 对技术先进性与工程实用性的判断可以画四方格来表示:横轴是新瓶、旧瓶 , 指称技术概念;纵轴是新酒、旧酒 , 指称技术的价值实质 。
这样有四个象限 , 相应地会演变成下面几种可能:
一是旧酒装旧瓶 , 比较容易识别;
另一个难识别的是 , 新瓶装旧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