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声”意难做,喜马拉雅上市再折戟( 二 )


不过即便如此 , 这一数据的质量却仍有待商榷 。 招股书显示 , 在2021年上半年2.62亿用户中 , 有1.51亿为物联网及其他开放平台 , 例如小度智能音箱 , 喜马拉雅成功成为其内容提供商 , 但同时小度也对其它在线音频APP开放 , 车载市场的情况也类似 。
也就是说 , 虽然用户安装、使用了喜马拉雅 , 但智能音箱、车载市场等并不依赖于独立APP , 喜马拉雅更像内容服务商的角色 , 没有喜马拉雅 , 这些智能设备照样有其他工具填坑 。
另外就是用户使用时长 , 根据2021年H1财报 , 喜马拉雅2.62亿用户 , 平均用户收听时长达146分钟 , 约占中国所有在线音频平台移动端用户收听总时长的70.9% , 市场份额是毫无争议的第一 。 然而 , 在2018年这一数据为123分钟 , 2020年为141分钟 , 也就是说 , 在疯狂的营销投入之下 , 用户虽有增长 , 但用户收听时长增长放缓却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
因此 , 就喜马拉雅的经营现状而言 , 似乎已经陷入了增、增收、增用户 , 但唯独不增利的怪圈 , 而且用户增长速度和用户使用时长等关键数据都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 , 再往前一步只能付出更多的代价 。
02利润去哪了?
营收年年高增长 , 用户、收听时长也未见衰退 , 然而喜马拉雅却三年半累计亏损逾23亿元 , 钱到底去哪了?原因 , 创始人余建军和联席CEO陈小雨当然心知肚明 。 但巨头和竞争者就在眼前 , 为了备足弹药 , 余建军的态度不得不原地掉头 , 从一开始对上市“否认三连” , 到身体开始诚实了起来 。
细究起来 , 喜马拉雅的亏损似乎从一开始就刻在了基因里 。
余建军 , 福建浦城人 , 也承袭了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特质 , 在西安交通大学求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创业 , 而且是连续创业 , 读硕期间 , 他做了一个名为“模拟中国”的创业项目 。 此后 , 一发不可收拾的创立了杰图软件、街景地图“城市吧City8”、虚拟世界项目“那里世界” 。
其中 , 创办“那里世界”项目 , 获得了证大公司掌舵人戴志康2000万天使资金 , 两年后钱烧完了 , 余建军才发现自己走了错误的创业方向 , 公司80人的团队 , 最后仅剩下7个人 。 但是 , 余建军和陈小雨并未就此消沉 , 而是产生了创建喜马拉雅FM想法 , 随后又“厚着脸皮”去找了戴志康 , 在场的某高管甚至痛斥其“又来骗钱了” 。
最终 , 两人还是如愿以偿地再次获得了1000万投资 , 戴志康的证大也因此成为了喜马拉雅的大股东 。 值得一提的是 , 后来证大和戴志康的“捞财宝”事件爆发 , 喜马拉雅也颇受影响 。
当然 , 音频创业项目最重要的仍是内容 。 在调研当时的音频行业之后 , 余建军直接把市面上有的几乎所有品类的内容都放在了平台上 , 最终形成了包括有声小说、音乐、培训讲座在内的19个品类 。
2013年喜马拉雅移动端上线不久 , 粉丝数就迅速突破了1000万 。
大量的粉丝涌入让余建军开始有了发展正规军的自信与念头 。 2014年 , 喜马拉雅正式与德云社开始合作 , 年底粉丝数破亿;2015年 , 阅文集团宣布与喜马拉雅开始合作布局有声业务 , 至此 , 喜马拉雅在娱乐音频的内容端彻底站稳了脚跟;2016年 , 知识付费开启风口时代 , 马东和“奇葩天团”带来的《好好说话》作为首个付费精品内容上线 , 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 。
彼时 , 知识付费曾经让喜马拉雅看到过盈利的曙光 , 但也仅仅是曙光而已 。 喜马拉雅造出了国内首个内容消费节“123知识狂欢节”之后 , 带着“知识付费”招牌揽客的喜马拉雅 , 在2020 年40.76 亿元综合营收中 , 订阅收入达到20.07亿元 , 占比高达49.2% , 到了2021上半年 , 喜马拉雅的订阅收入为13.72亿元 , 占比高达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