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孩怎么都去开杂货铺了?( 二 )


年轻女孩怎么都去开杂货铺了?
文章图片
大桔商店
大桔原来供职于一家教育机构 , 去年1月份 , 她签下装修合同 , 启动了“大桔商店” 。
杂货铺是小时候的梦想 , 大桔读书时就常逛校门口的文具店 , 零花钱大都买了各色的笔和好看的本子 。
某次旅游时 , 碰巧逛到一家两层楼的杂货店 , 店主是一对夫妇 , 是丈夫为照顾生病的女主人所开 , 小店温馨美好 , 小玩意有趣多样 , 大桔深受感动 , 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儿时梦想 。
创意、文艺、美好 , 搭起了杂货铺的基本框架 。
大桔感慨 , 和预想中不同 , 小店还吸引到了附近的居民 , 大家常常遛弯时牵着狗狗就来逛店 , 花白头发杵着拐杖的老爷爷会买插画 , 小朋友放学后拉着爸妈就来了 , 幼儿园的孩子买贴纸 , 学生买本子 。
县城没有大学 , 在桃子的店内 , 寒暑假会迎来客流高峰 , 平日里 , 附近的银行职员或老师也会光顾 , 多是年轻人 , 朋友带朋友 。
去年圣诞节 , 盱眙天气很冷 , 零下7度 , 她本以为不会有什么人 , 到了晚上 , 店里店外却被挤满 , 自己差点没地方站 。
桃子在社交媒体发了动态:开家小店的初心也不是赚大钱 , 但我好好做 , 大家愿意来 , 这就很好了 。
日杂百货潮
杂货是个很日式的概念 , 在日本 , “雑貨”店指日常生活必备小物件的综合商店 , 它不同于国内的小卖部或便利店 , 是一种建立在生活美学之上的业态 。
东京的下北泽被称为年轻人的淘货天堂 , 就是因为这里是有名的“雑貨”圣地 , 上千家店铺 , 从家居好物到趣味玩具 , 不买也可以逛一天 。
如果将这些杂货铺投射到更大的行业层面 , 也很容易发现 , 它像国内近些年兴起的生活集合店 , 如九木杂物社、TheGreenParty、番茄口袋等 。 后者的鼻祖仍然是日杂店 。
2020年 , 日本国内知名日杂专卖店LOFT , 在上海美罗城开设1号店 , 1000平米的店面内 , 拥有近2万个SKU , 集中于化妆品、文具和百货等品类 。 二三十岁、年轻、女性 , 是其核心顾客层 。
LOFT执行董事、海外事业部部长庄野桂一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 , LOFT决定进入中国市场的理由之一 , 就是感受到了赴日观光客的消费需求 , LOFT的银座、涩谷店 , 访日游客消费额中有一半来自中国 。
它的运营密码是 , 强大的买手团队在不断关注商品的更迭 , 根据庄野桂一郎的说法 , 半数商品会不断替换 , 不断有新的企划提案出现 , 比如季节、联名活动 。
LOFT官网如此定义自己:
它不是一个以功能用途为卖点、偏重于品种是否齐全的传统商场 , 它是传播时代潮流、注重商品推广的编辑型卖场 。 它不仅仅是顾客带着明确目的进行购买的普通卖场 , 还是一个即使漫无目的也能发现惊喜 , 发现感动的体验式沉浸型卖场 。
成立于2020年的集合店番茄口袋 , 以14~28岁女性用户为目标客群 , 目前在北京拥有四家线下店 。 这家公司单店设置上万个SKU , 会不定期举办线下活动 , 如圣诞爵士音乐派对、画师签售交流会等 。
其创始人王丽杰曾谈到 , 年轻女性消费者线下可逛空间稀缺 , 番茄口袋希望提供一个无目的、无压力的逛街空间 。
小型杂货铺在二三线与十八线小城迸发 , 一定程度上说 , 和大型连锁生活集合店在一线城市的扩张 , 没有本质区别 。
年轻女孩怎么都去开杂货铺了?
文章图片
年轻人走入线下 , 愈发看重体验的价值 , 对个性和有趣的需求也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 。 而这些同为目标消费者的店主们 , 从自身的需求出发 , 无意中搭上了这趟列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