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Keep递交招股书:运动科技“独角兽”到底是不是“伪成长股”?

阿里巴巴|Keep递交招股书:运动科技“独角兽”到底是不是“伪成长股”?

文章图片

阿里巴巴|Keep递交招股书:运动科技“独角兽”到底是不是“伪成长股”?

文章图片

阿里巴巴|Keep递交招股书:运动科技“独角兽”到底是不是“伪成长股”?

文章图片





导语:备受瞩目、更备受质疑下 , Keep能否踢到临门一脚 , 还要等时间带来答案 。
出品丨数科社    作者丨柠溪
屡传IPO消息之后 , 运动健身科技领域中的“独角兽”Keep终于站在了上市门口 。
根据港交所文件显示 , 线上健身平台Keep已于近日递交上市申请 。 公司招股书的曝光 , 也让外界真正获得了一次机会 , 那就是通过经营数据来“看清”这家一直不愠不火的创业公司的“里子” 。
诸如 , 以内容起家并将其定义为“壁垒”的Keep , 过去三年来的会员订阅及线上内容业务的收入占比不过在三成上下 , 但包含智能健身硬件、服饰及食品等在内的自有品牌的产品收入 , 去始终稳占公司总收入的55%以上 。
再如 , 根据招股书 , 2021年前三季度 , Keep经调整净亏损为6.96亿元 , 较去年同期的1554.5万元 , 亏损额扩大了4377% 。 尽管Keep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拉新和留存 ,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 , “烧钱”如此 , 市场中也未听到过多Keep的声量 。
事实上 , Keep冲刺IPO一事传闻已久 , 去年5月就有媒体曝出 , Keep曾计划赴美IPO , 筹资5亿美元 , 但此后不久又传出取消赴美IPO计划 。 备受瞩目、更备受质疑下 , Keep能否踢到临门一脚 , 还要等时间带来答案 。
01丨号称“慢公司” , 同样是烧钱
根据公开资料 , Keep成立于2014年底 , 这在运动健身大赛道中属于入局较早的“玩家” 。
创立初期 , Keep定位于内容和工具 , 并逐渐积累起一定规模的用户 。 随后 , 在内容体系化基础上 , 开始逐步进入到智能硬件、线下空间领域 , 并提出要打通线上和线下 , 围绕“吃穿用练”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 。

招股书数据显示 , Keep成立至今共获得了9轮融资 , 投资方包括软银愿景基金、高瓴资本、GGV纪源资本、腾讯、五源资本、BAI资本等 。
在这9轮融资中 , 数额最大的一笔融资当属Keep在2020年12月完成的3.55亿美元F轮融资 , 这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业内最大的一笔融资 。 F轮融资后 , 公开报道称其投后估值已达到了20亿美元 。
但必须要看到的是 , 2020年之前的Keep并没有获得太高的市场关注 。 特别是2019年底 , 一名公司前员工撰写发布的一篇题为《Keep的困顿与终局》文章走红网络 , 其中有关Keep业务增长遭遇瓶颈、商业变现逻辑不清以及作者个人给出的一些建议 , 更是引爆热议 。
加之彼时媒体曝出的裁员、业务线解散及一些线下门店关闭等消息 , 这更让外界对Keep的唱衰不绝于耳 。
某种角度上看 , 突如而至的疫情可以说“救了”Keep 。
线下空间的封闭 , 让人们居家时长不断变长 , 因此 , 大量用户不得不选择在家庭场景中解决建设需求 , 这让Keep的营收获得了爆发式增长:从2019年的6.63亿元增长66.9%至2020年的11.07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进一步增长至11.59亿元 , 同比增长41.3% 。
与此同时 , 在2021年Keep的3440万月活跃用户当中 , 约有74.1%年龄在30岁以下 。 此外 , 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的用户占平台总用户比例多达52.2% 。 可以看出 , Keep的主力用户多是那些来自一、二线城市的健身达人 , 以及年轻新贵一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