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近千人!这家被腾讯看中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也不行了?( 二 )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 , 融资进行到这个阶段 , 估值也一度达到150亿美元的高峰 , 上市是微医能给股东的最好交代 。
但可惜的是 , 微医的上市计划一点都不顺利 。
早在去年4月份便已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的微医迟迟没有等到聆讯结果 , 招股书也在10月份宣告失效 , 上市计划随即被搁置 。 而从IPO计划曝光后外界的反应来看 , 微医以医疗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为主的营收结构受到不少质疑 , 前面列举的数据也说明其盈利规模远比不上京东、阿里的药品销售业务 。
在这种种压力下 , 上市计划流产、继而收缩业务进行裁员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微医近几轮融资回顾 , 图片来自天眼查)
当然 , 裁员不一定是坏事——换个角度想 , 这也是微医主动求变的表现 。 而推动微医进行业务调整的主要因素 , 仍然离不开上市二字——根据最新消息 , 微医或将放弃传统的IPO模式 , 转而通过SPAC合并上市 。
在这里先跟大家科普一下SPAC这种上市模式:


SPAC全称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 是海外借壳上市的一种方式 , 集中直接上市、海外并购、反向收购、私募等特点于一体 。 和IPO相比 , SPAC费用更低、审批耗时更短 , 过去两年开始风靡全球金融市场 。
据中国基金报统计 , 自港交所年初正式开通SPAC上市通道以来 , 短短三个月已有9家公司通过此模式申请上市 , 主要来自生物医药、互联网科技和新消费领域 。 从申请SPAC上市的企业分布看 , 身处互联网医疗赛道的微医 , 在IPO计划受阻后采取SPAC模式再次冲刺上市 , 完全是顺理成章 。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裁员传闻 , 微医的官方回应是“公司正在优化业务线 , 并将完善薪酬制度 , 以更好地激励员工” 。 价值研究所则认为 , 调整、优化业务线 , 或许正是为不久后再次冲刺上市做准备 。
但是想征服挑剔的资本市场 , 光是裁员、调整业务恐怕是不够的——压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头顶的三座大山 , 每一座都不简单 。

监管、竞争、流量 , 微医头顶的三座大山事实上 , 不止微医 , 就连京东、阿里和平安三大巨头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 。
2021年 , 在中概股普遍暴跌的大背景下 , 互联网医疗板块难逃厄运 。 根据价值研究所的统计 , 过去一年京东健康股价大幅下挫近70% , 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股价也暴跌超60% , 三大巨头的市值合计蒸发约7000亿港元 。
上个月底 , 美银在一份最新研报中宣布将京东健康股价预期下调40% , 表明了资本市场对该公司前景的担忧 。 刨去大盘走低和中概股遭打压等客观因素 , 互联网医疗巨头在股市的惨淡表现 , 还得回归到略显挣扎的业务表现上——监管收紧、竞争加剧以及线上流量枯竭 , 是它们过去一年遇上的主要麻烦 。
1、监管层:监管细则不断完善在监管端 , 国家卫健委去年10月份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是压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头顶的第一座大山 。
在这一份细则中 , 有关部门对互联网诊疗相关机构、人员、业务的工作作出了严格要求 , 以及全面叫停AI开方、先买药后补处方等踩红线行为 。 更重要的是 , 自从国家卫健委这份细则出台之后 , 各省市、地区的补充性监管规则也不断出炉 , 整个监管环境极致收紧 。
尤其是对于营收极度依赖药品销售的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而言 , 监管收紧线上处方药销售之后 , 其业务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

(图片来自UNsplash)
2、竞争端:同质化问题日渐突出除了监管层施加的外部压力之外 , 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也是与日俱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