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界面提醒中的底层思维(1):状态提醒( 二 )


这也决定了我们在做中英文界面文案的设计时 , 不能简简单单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或其他目标语言) , 而是需要结合目标场景和目标语言地区的使用习惯 , 对目标语言进行重写 , 并彻底抛弃翻译 , 或任何“一一对应”的思维 。
我们再回到本案例 。

在本案例中 , 由于office系统的界面设计足够优秀 , 因此在这一文案上不需要过多考虑文字数量 。
这里的优秀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大家用过就知道 , 这个文案其实是自适应显示的 , 文案长短可以根据实际显示的文字数量进行自适应调整 , 使其始终能够保持在一行之中 。
下面就是我来揭晓答案的时刻了 。

为什么说“已保存到这台电脑”这个表述是不严谨的呢 , 其实是因为其忽略了一些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场景 。
比如 , 为了解决本地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 , 笔者的所有office文档都是存储在网盘上 , 而非本地电脑上的 。
日常的文档写作与更新也是直接通过网盘进行的 。 在这些操作完成之后 , 最终结果将会自动保存到网盘之中 。

大家想一想 ,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 , 仍然用“已保存到这台电脑”这样的表述 , 是否就有问题了呢?
答案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 。
因为对用户而言 , 他很清楚自己是通过网盘打开的 , 任何更新也都会反映在网盘中 , 如果用“已保存到这台电脑”之中 , 明显会引起用户的歧义 。

典型的歧义可能是 , 我明明存储在网盘中的 , 怎么会提示我在本地电脑中呢 , 是不是我打开的文档有误 , 或者说我打开的是不是本地的同名文档?
这个时候 , 我们倒不如直接用一个最为简单的文案 , 比如“已保存” , 或者“文档已保存”这样的表述 , 这样既不会引起歧义 , 又能使文案变得更为简洁 , 让用户一目了然 。
这里我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 即我们千万不能将产品的内部逻辑展现在面向用户的文案中 , 一方面用户不一定能理解 , 另一方面这对于用户而言是无用信息 , 用户并不会因为这些信息而获得体验上的提升 。

在这个例子中 , 如果从实现机制来看的话 , “已保存到这台电脑”这样的表述勉强也能算是正确的 。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 , 这些从网盘中打开的文件其实是缓存在相应的C盘根目录下的 , 也可以算作是保存到这台电脑 。

【软件|界面提醒中的底层思维(1):状态提醒】但是 , 这是需要用户知道的信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