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御史是什么官,督察院左都御史和都察院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

官衔:惜薪司迁司礼秉笔太监,提督宝和三殿,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掌惜薪司内府供用库尚膳监印务,总督南海子,宣付史馆,进本部尚书 。叙门功,加恩三等,荫都督同知 。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督大工 。三殿成,进上公,加恩三等 。母死,不奔丧,夺情视事 。冒宁、锦功,加太子太傅 。俄叙三殿功,加少傅,世荫锦衣指挥佥事 。迁兵部尚书,仍兼左都御史,并绾两篆,握兵权宪纪九千九百岁爷爷 。

左都御史是什么官,督察院左都御史和都察院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督察院左都御史和都察院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
【左都御史是什么官,督察院左都御史和都察院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左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在明朝时期,左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官职 。后来到清朝时期的时候变化了几次之后,成了从一品的官职 。这两者等级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不过既然分了左右,那肯定还是有不同的用处的 。左都御史与右都御史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不用外出 。而另一个需要去地方处理军政要务 。
清朝的省学政是啥官?
左都御史
提起“学政”这个官,很多人都很了解,是具体负责某一个省的文化教育工作的 。不过在不同时期,学政这个职务是有一些细微的变化的,其品级、任职资格以及具体的职掌都不同,下面就来具体讲一讲清代的学政 。
1、学政的基本沿革
清代学政制度承自明代 。明代制度,各府、州、县生员入学原由巡按御史、布政使两司及府州县学管理 。正统时期,始设提学官,提学官只管教育而不理地方民政 。但由于提学官又是朝廷命官,民间多有词讼告理,所以提学官可以接词讼,但无权处理,需交给其他行政部门处理 。
同时,明代规定督抚及布按二司也不能干预提学职事 。只不过在制度上也存在漏洞,因为提学按例是带按察司副使、佥事衔,所以又不得少屈于督抚,往往阿附迁就,不能自举其职 。
不难看出,明代的提学实际上还是属于地方官编制,有具体的品级 。清初时期,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这么一套做法,在各省设置了督学道,统一带按察司佥事衔,且多由分守、分巡道兼任 。
从康熙二十三年以后,各省的学官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这一年规定:顺天、江南、浙江三省的学官,必须是翰林官充任;其余各省学官,则将应升之五部郎中、参议、道、知府等官中选择,开列请用 。
此后各省学官就分为了两类,凡由翰林官充任的即为“提督学政”,又称“学院”;由部属等官出任者,则为“督学道”,又称“学道” 。顺天、江南、浙江三省由于文风鼎盛,参加科举的考生又最多,所以朝廷对这三省最重视,其学官高配也在情理之中 。
雍正时期,情况又有一些变化 。各省的学官统一命名为学政,其以部属简任者,依出身甲第,各加翰林院编修、检讨衔 。自此学政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直属礼部再无“道衔”,皆称“提督学政” 。
换言之,自雍正以后,各省学政的编制隶属礼部,不再是地方官了,且品级也不固定,像顺天学政属于高配,一般都是各部侍郎、京堂充任,而其他各省,则由翰林、詹事、科道及部属等官充任 。


2、学政的任期和具体职掌
学政任期三年这是世人皆知的问题,关键在于学政的任期是必须和科举考试关联在一起的 。按规定,每届乡试结束后,朝廷就会挑选各省学政人选,待三年期满即下一届正科乡试结束后,任满出缺 。有清一代,没有哪个人在某省学政上连任的 。


可以看出,自雍正以后学政这个岗位已经不属于职官行列,而被列入“差遣”的范围 。尽管各省学政都没有固定的品级,只带原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