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中文互联网的“禁欲复兴”( 三 )


无论结果如何 , 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 , “如果不花点钱 , 还真没有办法开始 。 ”
个人的欲望 , 还是困在系统里的欲望
所以 , 我们为什么总有这么多“该死的欲望” , 克制不住、或者容易对事物上瘾就是自控力低下吗?
美剧《成瘾剂量》 , 给出了这样一种视角:制药公司推出了一种名为奥施康定的止痛药 , 这种药本身具有成瘾性 , 但在广告、专家和刊物中 , 都宣扬药物没有成瘾性 , 只是在服用期可能会有“假性成瘾”的症状 。 于是 , 制药公司、广告商、乃至科学界联合谋划了一个大骗局 , 成瘾者被塑造成自控力低下、狂热、自私、自作自受的形象 。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 , 在这个时代 , 我们的诸多欲望 , 或许不仅是个人的“欲望” , 也是被困在系统里的“欲望” 。
一方面 , 我们不可避免地身处消费社会 , 尽管需求在变、意识在变 , 但诱惑也在升级:过去 , 商业通过制造欲望吸引第一波韭菜 , 现在 , 它又通过解构欲望(即所谓的禁欲)吸引第二波韭菜 。
另一方面 , 当你在节食、戒酒、忍住不看短视频时 , 一种“与人性的恶做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崇高感和道德感油然而生 。 禁食的天数、体重的变化、跑步机上的里程、屏幕关掉的时间……一连串数字不断激励着人 , 越痛苦、越自由 。
但如果追究“为什么” , 这种崇高感、牺牲感或许就和你刚毕业时在公司无偿加班的心情相似 , 沉浸于某种忙碌 , 忍耐着某种痛苦 , 教徒似的不断自我驱动 。
按照精神分析学者迈克尔·艾根的说法 ,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 , 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转向了自发性和冲动 。
时代中充满了不安和变化 , 似乎没有什么是能靠得住的:白天还在规划职业蓝图 , 一夜之间整个行业覆灭;今天还在和对象谈婚论嫁 , 明天一言不合就分手 。
在这种情况下 , 个体最大的安全感来源或许只有自律——掌控不了外界 , 只能掌控自己的身体;管不了别人泛滥的野心 , 只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
而按照社会学家的说法 , “戒断欲望”与“功绩社会”中“自我剥削”相似:功绩至上社会中的人 , 不仅仅被他人剥削、接受“他律” , 还形成了自我剥削 , 自己约束自己 , 自己压抑自己 。 自我剥削不仅比他人剥削更有效率 , 还会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 。
因此 , 他们对欲望保持警惕 , 对通过压抑欲望而获得自由同样保持警惕 。
然而 , 在双重的警惕和否定之下 , 对欲望的安置似乎变成了无解的问题 。
自律无疑是伟大的 , 欲望和脆弱也是现实存在的 , 系统更是无法逃离的 。
究竟要如何在自我和系统共同构建的欲望之海中安置自己?借用雷·本内特的观点 , “如果及格家的信仰只有一条 , 那就是不要试图超越别人 , 但你可以自由地改善自己 。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