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当候鸟骑手来敲门

萧山|当候鸟骑手来敲门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华商韬略,作 者丨陈乐高
38岁的老吕是杭州萧山一家纺织厂的工人。
在下班后,他会脱掉藏蓝色的工装,穿上明黄色的骑手服,戴好头盔,打开接单软件,跨上电瓶车,拧把,然后上路。
这时,他是一位外卖骑手。
在送了三年多外卖后,老吕自信看清了这样一个道理:外卖骑手不是一份清闲的职业,但至少多了一条出路。
01 出路骑在电瓶车上,老吕显得兴奋又忧心忡忡,固定在车把上的手机接单软件界面,在提示他最后的送达时间。“19点37分”,他还有9分钟,把一份炒饭、一瓶饮料送到萧山宾馆。
尽管早已改名“开元萧山宾馆”,但在萧山生活了十几年,他会和本地人一样,把这家老酒店简称“萧宾”。
5分钟后,在宾馆的大门口,老吕把外卖送到了顾客手里。“她应该是来这边出差的。”老吕有自己的判断,“萧山这边工厂多。”他说。
这样的顾客,是老吕最喜欢的。简单、匆忙、宽容度高、不会投诉。他最担心接到“魔鬼三大件”,那会让他陷入一场小小的手忙脚乱。
“魔鬼三大件”,是外卖界对烤鱼、烧烤和麻辣烫的戏称。这些东西很合年轻人的口味,但烹调过程费时费力,有时老吕赶到店里,发现他的烤鱼,居然还保持着活鱼形态。
三年多的骑手生涯里,老吕学会了一些小技巧。比如他会自费买一瓶可乐,放在后备箱里。遇到纸杯可乐因为颠簸,洒到只剩半杯的事情,他就像个从容的餐厅服务员,为顾客把杯子补满。
这似乎不合规矩,但这是最好的选择。至少老吕这样认为,他两次小心翼翼地问过顾客,一位点了点头,说了句谢谢,另一位大度地告诉他,洒了就洒了。
尽管有风吹、日晒、雨淋,以及投诉、甚至偶尔的差评,但老吕觉得,加入外卖骑手的队伍,是他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老吕是山东枣庄人,二十一岁那年,他来到萧山。这不是枣庄人的主流去向,更多的老乡去了上海,“那边生活成本高,萧山是个好地方。”
萧山的繁盛历史,早于老吕的到来。这里是长三角的制造业重地,集中了钢铁、化纤、机械、化工数大产业,经济发达程度冠绝浙北。在萧山还是一个县的九十年代,这里已经有了期货公司。
老吕只听说过“金马期货”职员一掷千金的传说,但他还是见证了萧山的新一波繁荣。新世纪伊始,制造业发达的萧山县划并杭州,成为了一个区,此后,它开启了城市化加速的十余年。
但只有初中文凭的老吕,需要从摩的司机开始融入萧山,这份职业他只做了半年,原因是“不规矩,整天躲着”。
他的第二份职业,是水果摊贩。山竹、榴莲、莲雾、释迦、车厘子……老吕不想只卖苹果鸭梨的大路货,因为当地经济发达,这些在老家没听过的果子,在萧山并不难卖,利润也高一些。
从摊贩到水果批发商,这不是老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他想要进工厂,有一份工作,“在这扎下来”,成为真正的萧山人。
三年后,老吕如愿以偿,他赶上了一家化纤工厂的招工。填表、面试、体检、入职、培训……六个月后,老吕度过了试用期,成为了正式工。
穿上藏蓝色的工作服,这让老吕高兴了很久。一段时间里,他会对着宿舍里的半块镜子照一下,把帽子戴正,再出门上岗。
时间是那样的奇妙,2018年,是老吕来到萧山的第十三年,他已经拥有了几个身份:丈夫、父亲、车间班长。在老家,他买了一套房子。冬天的假日,他有时会去菜场买笋干和鸭子炖汤,那是真正的萧山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