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无人机在这里“飞”出一条产业链

无人直升机在湔江河谷上空穿梭;无人多旋翼飞行器在山头起降悬停;无人固定翼飞机在森林上空盘旋……在离成都市区约70公里的彭州市桂花镇鹿坪社区 , 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空战大片”——原来 , 这个龙门山深处的小小村落 , 竟然隐藏着全国第二、西部唯一的无人机飞行基地!
这个名叫“天空之眼”的基地 , 是四川省深化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的成果 , 目前已聚集了来自全国的55家无人机相关企业 , 西安羚控、成都纵横股份、中科灵动等国内无人机头部企业许多新产品在这里通过测试 , 成功量产、走向市场 。
这么牛的无人机基地 , 为何会放在山里?它对无人机产业有何助力?普通无人机爱好者能否进入近距离参观?近日 , 采访人员走进了这个神秘基地一探究竟 。
起飞 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嗡嗡嗡……”来到“天空之眼”无人机测试飞行三号营地 , 开阔平整的山头平地上 , 一架无人机正在空中花式“表演”:悬停、平移、滑翔、倾斜……而地面上 ,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几名工程师一边拿着遥控器发出各种指令 , 一边在电脑上调试、记录、上传数据 。
“这是我们公司一架尚未上市的工业无人机 , 主要应用于大型户外测绘 , 正在进行的飞控测试 , 是所有无人机上市前的必经环节 。 ”公司飞行基地主任郑文强告诉采访人员 。
成都纵横专注于工业无人机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 作为国内首家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产业化的公司 , 成都纵横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飞、检测、调试 。
“可以说 , 这个专门的无人机飞行基地 , 对公司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据郑文强介绍 , 在这个基地投用前 , 公司只能在通航机场完成飞控测试 , 不仅要受到空中管制的限制 , 成本也非常高昂 。 自从2019年“天空之眼”建设以来 , 他便带着团队长期驻扎在3号营地 , 承担整个公司的飞行任务 。
“比如这台用于应急救灾的飞机 , 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 ”郑文强指着旁边一台等待交付前试飞的无人机介绍道 , “飞机上有一个摄像头可以提供俯视视角 , 能满足大范围长时间搜寻要求 , 同时搭载了抢险救灾、消防救援等设备 , 只要识别到救援目标 , 就会将实时经纬度立即传递给救援人员 。 以往这种无人机需要从国外进口 , 如今我们已经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 , 填补了国内空白 。 ”他介绍 , 从基地运行到现在 , 公司已在此完成试飞3400余架次 , 不仅节约成本30倍以上 , 还大大推动了新产品研发和工业化量产 。
高飞 助推产业建圈强链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翻上一个山头 , 视野豁然开阔 , 背靠龙门山脉 , 面朝湔江河谷 , 周边高山、丘陵、森林、河流、湖泊等各种地形地貌极为丰富 。 “在这里可以实现‘随心飞’ , 而且能满足各种应用场景需求 。 ”基地负责人周小明告诉采访人员 。
作为一门战略性新兴产业 , 无人机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 , 2021年12月出台的《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将工业无人机列为成都先进制造业的重点产业 , 力争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100亿元 。
然而 , 与之相匹配的试飞在过去却增长滞后 , 关键就在于在“哪里飞”“怎么飞”“如何报批”这三个限制的因素 。 “龙门山脉一带是成都仅有的空域飞行条件较好的区域 。 ”周小明介绍 , 在空军和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支持下 , “天空之眼”获得了空军批复的半径3公里、真高300米的无人机专用飞行空域 。 在这里 , 每天的飞行计划统一由基地上报给空管部门 , 为企业省去了不少麻烦 , “每周至少保证5天的飞行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