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北交所扬帆起航,给创业公司一份IPO理性规划指南( 二 )


北交所整体定位解读:服务“更早、更小、更新”
1、北交所设立背景与深层次意义
设立北交所,有三个层面的意义。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设立北交所是促进南北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长三角、珠三角分别有沪、深交易所,设立北交所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促进京津冀和环渤海的区域发展。
其次,从资本市场发展角度,设立北交所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需要。创业板、科创板在扶持科创企业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创业板还不能接纳亏损企业;科创板尽管能够接纳亏损企业,但主要面向的是商业模式相对成熟的硬科技公司。对于具有领先技术但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还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设立北交所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短板。
第三,设立北交所对于北京发展也非常重要。北京作为全国金融管理中心,也要在资本市场改革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北交所是中国资本市场创立30年设立的第三家证券交易所,也是第三个实施注册制的板块。北交所既要借鉴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的最佳实践,也要在注册制的内涵和外延方面进行创新突破。设立北交所,也将进一步支持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带动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
2、设立北交所的总体思路和特色
这里简要回顾新三板的改革历程。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这是最早的新三板。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从区域市场升格为全国性市场。从这一时间开始,直到2016年,由于IPO发行节奏迟缓,很多公司将新三板作为重要的融资场所,挂牌企业数迅速突破1万家。随着挂牌公司的增加,企业质地、规模、规范程度出现较大差异,市场呼吁进行分层以建立差异化的制度安排。2016年新三板推出创新层,但制度方面没有实质性改善,部分优质企业选择IPO,部分企业选择摘牌,新三板发展陷入困境。但新三板改革始终没有停止。2020年新三板设立精选层并引进公开发行、连续竞价机制,自此形成了新三板“精选层、创新层和基础层”的市场结构。
本次设立北交所的整体思路是要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平移精选层的各项基础制度。新三板精选层公司平移至北交所,成为北交所上市公司。未来想在北交所上市,必须先在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并进入创新层之后,才能申请北交所IPO。所以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
北交所的核心定位是“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什么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更早、更小、更新,即产业发展阶段更早、经营规模偏小、技术水平更新。这类企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相对来说商业模式尚需探索,经营业绩也没有充分释放,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但亟需资本市场的支持。与上述企业特征相适应,北交所的制度安排体现出较强的包容性,就是包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不成熟、不确定,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些许规范瑕疵,当然恶意造假、诚信缺失等行为是绝对不能包容的。
北交所也要衔接好“两个关系”。一方面,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并保留转板机制,北交所上市公司上市满12个月后可以选择转板到科创板或创业板。保留转板机制既是保持制度延续性,也可以消除企业登陆北交所的顾虑,赋予企业上市地的选择权。随着投资者门槛的降低和市场交易的打通,转板机制的存在将削平北交所与创业板、科创板之间在流动性和估值上的落差。第二个关系是与新三板现有创新层、基础层坚持统筹协调与制度联动,维护市场结构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