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千亿级赛道,谁将成为第一个“中国Fancl”?( 四 )


现在的趋势是整个行业正向两端疯狂扩容,未来的保健品品牌将会在“功能性食品”与“严肃保健品”间展开新一轮角逐。
传统保健品品牌的转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汤臣倍健推出面向年轻人群体的子品牌“每日每加”,目前产品线约有12个sku,且推出了盲盒等新兴玩法。
药企与医美企业也正跨界而来。东阿阿胶依靠其原材料优势,推出了猫爪软糖、即食燕窝、阿胶枣冻等健康新零食。玻尿酸龙头华熙生物则推出了子品牌“plumoon普蘭萌“,主打口服玻尿酸食品。
但显然,在“懂年轻人”方面,与新养生品牌相比,传统保健品品牌仍需要回头补课。新养生品牌也并非没有痛点与难点。毕竟,能够从几轮市场洗牌中存活下来的传统保健品品牌其优势不仅在于多年积累下的渠道优势,更是技术投入下品牌本身的信任背书。
由于我国保健品有效配方相对透明,加之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新养生品牌的产品研发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技术套利”,即通过研究不同的原材料与配比,再嫁接国外保健品行业已成熟的先进技术,最终在中国的产品经理手中不断诞生一个又一个爆品。
“技术套利”是躲在新品牌们在“好看好玩”故事下的另一面。正如minayo创始人所言:“日本的美容抗衰技术研发、北美的深海鱼油原料、新西兰的奶源等。全球供应链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将好的原材料和研发成果引进中国,制成更适合中国市场的健康保健产品。”
“更适合”并非那么容易完成。现实是,随着代际区分,养生需求的多元化、消费者理性增强以及外部监管影响,保健品行业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
一个关键问题产生,与国货美妆们仰望的“欧莱雅”一样,在千亿级的保健品赛道上,何时才能有一个“中国的Fancl”?
1982年,池森贤二创立了Fancl,他通过无添加的小包装护肤产品,以大单品战略迅速赢得市场口碑。1994年,Fancl推出颇具性价比的营养补充剂,顺利切入保健品赛道。目前Fancl建立了化妆品和营养补充剂两大产品线,其营养补充剂的市占率达18%,是日本最大的营养补充剂生产商。
Fancl的成长史,恰好也是日本保健品行业不断洗牌的发展史。而以Fancl为观察窗口,中国品牌们或许会有新的启发。
一方面,Fancl借助大单品策略拓展产品线,覆盖更多的人群。以Enkin系列为例,是Fancl最早针对老年人的老花症状推出,后又逐步延伸到了针对年轻人的PC/手机眼疲劳现象。
另一方面,要从产品商向服务商升级,对于重度用户的强服务不仅能够增强粘性,同时对产品迭代升级有利无弊。
Fancl经常对重度用户进行个性化尝试,通过用户的反馈优化与精简产品线。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Fancl极其忠实基础研究,而不是“技术套利”,这种思维在切入功能性食品饮料领域时体现的尤为明显。相比自己去做产品,Fancl选择的跨界合作,即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比如Fancl与雀巢、三得利以及股东麒麟集团等公司合作各类胶囊制品和饮料等,这种“互利共赢”体现出的品牌的长期主义价值。
在保健品行业,曾经的“新消费”之风在这个虎年又吹了回来,只是这次它瞄准的不是女人的脸,也不是人类的胃,而是换了片土壤,有旧的故事在上演,也有新的故事在书写。
只是这一次,谁都有机会,不论是新品牌,老品牌,还是跨界巨头。毕竟在中国,养生是门有着千年历史的生意,本就在被一代又一代人不停地改写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