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看破网红探店的广告套路,年轻人把真相留在点评里( 二 )


很多用户可以感受到,在一些探店视频里,还可以直接找到优惠券等消费入口。从被种草到消费的路径越短,留给消费者思考的时间窗口就越短,下单的完成率就越高——毕竟,本质上,看短视频顺带种草,创造的就是典型的冲动消费场景。
02 真实的力量虚拟的互联网世界里,需要真实的力量。
北京女孩田甜,她是朋友圈里的“美食指南”。好友们都知道她专业,经常甩来各种问题请教,比如,东边国贸附近有什么好吃的烤鸭推荐?老北京铜锅涮肉哪家最好吃?哪家牛排馆子最有情调?最近人气很旺的那家烤肉店值得去吃吗?被她“种草”的朋友,也总愿意在用餐结束后,继续与她交流体验。
田甜还会把个人真实的消费感受大众点评上。针对点评上的网友提问,她也会尽量回复,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件能带来满足感的事情。
正如同大家出门看电影会参考豆瓣电影的评分一样,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大众点评也在形成类似的选店坐标。
流传在饕餮客之间的民间标准是,初到一座陌生城市,如果想品尝当地最有特色的美食,大众点评上评分在3.5左右的小馆子值得试试。它可能是本地人更常光临的地方,因为本地食客往往更挑剔服务,不愿意给出太高的分数。
网红|看破网红探店的广告套路,年轻人把真相留在点评里
文章插图
图:大众点评评分3.6 龙坞小朱饭店
计算机科学家鲍勃.梅特卡夫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网络效应”的观点,他认为,网络的价值会随着加入人数的增加,而呈现出指数级增长。后人将其称之为“梅特卡夫理论”。
“梅特卡夫理论”应用于淘宝、豆瓣、大众点评等具备点评功能的平台时,就集聚了互联网上属于普通人的真实力量。
03 盲盒种草本身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互联网连接一切的力量,曾经让早期“种草”很纯粹。年轻人们热情地向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发现的好物、好店,只要能对别人的消费决策起到参考和帮助作用,便足以支撑他们持续“发电”了。大众点评、豆瓣、知乎、以及早期的55BBS 等平台,都是年轻人乐于被种草的集中之地。
直到网红们入局“种草”领域,这个风向就变了。
与素人对个人真实评价内容的谨慎态度不同,网红们已然成为新营销模式中的一环,他们打着种草名义,扮演的却是毫无感情的广告机器。毕竟,大数据时代里,粉丝于他们而言,不再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只是数据和流量,以及他们向广告主收费的筹码。
雀雀现在基本不看短视频里的美食探店内容。她从事过品牌营销工作,知道这就大多是一场广告营销的“合谋”。比如现在短视频平台里流行的探店内容,各种“19.9元套餐”、“5元大餐”的低价商品引流,目的就是把用户吸引到下单的入口,继而养成消费习惯。
网红|看破网红探店的广告套路,年轻人把真相留在点评里
文章插图
图:某短视频平台美食博主截图
“我挺怀疑这些效果的”,雀雀向“略大参考”提到,她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购买过类似的优惠券或者套餐,但往往在过期之后被提醒才能想起来——这是冲动消费的典型弊端,完成购买,基本就等于完成消费。实物类的消费还好,用户能收到快递,形成完整的购买。但对于需要花时间去线下体验的优惠券,被遗忘,就是它最正常的归宿了。
更多时候,雀雀和她的朋友们需要外出聚餐时,还是习惯打开大众点评看看,选符合预期的餐厅,“已经形成惯性了”。
但网红种草依然是一门好生意。只要流量足够大,商家们就愿意去尝试。有MCN机构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头部短视频平台,头部达人一个月可以探店80家。而基于本地生活的美食探店,几乎每条视频都能接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