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光|《广告江湖1》:一文读懂App品牌广告底层设计逻辑

编辑导语:对于APP开屏广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可能已经对它的频繁出现感到司空见惯了。本文作者讲述了广告的地位,并通过原创小说解释了开屏广告的底层逻辑,不妨一起来看看。
继光|《广告江湖1》:一文读懂App品牌广告底层设计逻辑
文章插图
写在前面本文以典型的品牌广告——开屏广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几年来商业产品经理的变化。中间会穿插一个较为完整的小说内容,便于理解。
本文/本系列会比较长,建议关注订阅,或者收藏后多次观看。
本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涉猎的话可以跳过):

  • 品牌广告-CPT广告:Cost Per Time,只支持品牌广告。来源自上世纪线下品牌广告,如站牌、幕布等等,线下往往按照月统计。迁移到线上后,大多情况下不是指天的概念,但更多的含义是保曝光,如1,000,000次曝光;还有可见性,展示的位置稳定。
  • 品牌广告-GD广告:Guarentee Delivery,只支持品牌广告,在CPT的基础上演化出来,支持定向能力的保曝光SHOW投放形式,更轻量。
  • CPM广告:Cost Per Mille,一般是竞价广告,计费点在千次曝光的收费方式,即广告主为千次曝光付费。另外,CPM也代表单位的意思,指千次曝光即1000次show的概念。
  • CPC广告:Cost Per Click,只支持竞价广告,计费点在点击的收费方式,即广告主根据每一次点击付费。
  • eCPM:effective Cost Per Mile,站在平台视角,每千次曝光的收益。在竞价广告乃至品牌广告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用来衡量每个流量的价值/成本,是各种调控策略、流量策略、交互策略最终的中间影响指标。
  • 激励广告:用户主动看广告后能获得某种权益的广告,如小说内看广告免30分钟中插广告,游戏内看广告得复活卡,App主站里看广告得金币等等,是当前竞价广告前沿的发力的重点广告形式。
  • R&F:Reach&Frequency,品牌效果广告联合投体的方式,指按照触达次数收费,即广告主根据周期内对同一个用户的触达付费。如30天触达7次用户,7天触达3次用户。
  • BLS:Brand Lift Study,通过科学性的A/B分流(A组曝光广告,B组本该曝光但不曝光广告)实验衡量一次广告投放的真实价值,具体形式为根据统计学来发放问卷。
一、纵观广告江湖1. 广告的地位【 继光|《广告江湖1》:一文读懂App品牌广告底层设计逻辑】广告可以说是互联网中最为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基本是毋庸置疑的。包括百度、腾讯、字节甚至阿里在内,都依赖流量-广告的变现方式赚得盆满钵满。
用下面这两张图(图源自:黄有璨的「有璨学社」,感谢深入浅出的整理),可以很好地理解我们C端互联网上的所有变现方式,其中广告就是中流砥柱(源于上世纪的线下Marketing)。
继光|《广告江湖1》:一文读懂App品牌广告底层设计逻辑
文章插图
继光|《广告江湖1》:一文读懂App品牌广告底层设计逻辑
文章插图
自2013年开启「移动互联网」后,广告迎来了最疯狂的收割和红利,除了中小公司,最为典型的就是字节跳动的崛起,离不开流量-广告的正向增长。
本文就以品牌广告中最典型和常见的「开屏」广告最为例子,来解析作为一名商业产品经理到底是怎么设计产品的,包括随着时代变化(从2013年至今),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和广告主心智发生变化带来的影响。
所以,接下来将围绕「开屏广告」,通过1个公式、2个视角、3个下钻点来分享一下近几年在品牌广告的设计底层原理,同时中间会穿插一段段原创杜撰的「小说」来帮助大家理解。
不废话,先直接抛结论(我总结的1个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