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明|存储器数千亿市场外资瓜分大半 长鑫存储自主之路逐渐破冰

朱一明|存储器数千亿市场外资瓜分大半 长鑫存储自主之路逐渐破冰
文章插图
《投资者网》 温佳琦
编辑 吴悦
半导体存储器领域,目前闪存(NAND Flash)和内存(DRAM)市场主要被美韩日等国外几家企业所垄断,如韩国三星、海力士、美国镁光、日本东芝等,其中国际DRAM市场中,三星连续10多年蝉联世界第一,市占率维持在60%。
商业世界里,一个行业高度垄断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头部厂商有可能操纵产量和价格,用低价来挤垮竞争对手,或用涨价来谋取暴利。
在存储芯片行业,此前《投资者网》分析了长江存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3D NAND闪存市场,长江存储如何破围而出?》一文中剖析了NAND Flash市场的情况,本文主要分析另外一个DRAM市场国内企业——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鑫存储”)。
内存发展史
纵观内存芯片全球发展史,围绕DRAM产业发展而产生的激烈竞争此起彼伏。
1966年DRAM之父罗伯特·登纳德,在IBM研发中心成功研发出MOS 型晶体管+电容结构,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从此开启。70年代存储器市场涌现出Intel、TI、Mostek、NEC等。行业发展早期,Intel依靠DRAM量产实现一家独大,后期Mostek利用技术升级成为市场霸主。
日本看到DRAM市场潜力后,在70年代末期以举国体制发展DRAM技术,并在80年代中期依靠物美价廉的DRAM产品快速占领全球市场,迫使Intel彻底放弃DRAM。1985年日美关系发生转变,美国开始对日本半导体产品发起反倾销诉讼,致使日本产品性价比极速下降。
此时产业的发展机会转向了韩国,三星通过购买专利叠加自研的方法迅速崛起,随后在 DRAM领域继续保持着高投入研发,最终实现技术超越成为新巨头。在经过日韩两国之间不断的价格战,激烈竞争的大浪淘沙后,市场玩家剩下三星、SK海力士、奇梦达、美光、尔必达这五家。
2007年微软推出Vista系统,提高了对内存的消耗,各大厂商纷纷扩大产能以应对市场需求,结果Vista销量平淡,供过于求的DRAM价格便一路下滑,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跌破材料成本。
此时的三星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惜亏本扩大产能加剧行业亏损,导致奇梦达和尔必达接连被淘汰。在历经多年搏杀后,全球DRAM厂商逐渐从“群雄逐鹿”变成“三足鼎立”。
朱一明|存储器数千亿市场外资瓜分大半 长鑫存储自主之路逐渐破冰
文章插图
2016年手机内存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全球内存芯片缺货,而内存条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比如当时一根DDR4 8G PC用内存条价格一度涨到900元。 据Business korea报道,内存价格大涨的背后可能不全是市场因素,是三星、美光等存储公司通过削减产量、减少供应的方式,抬高了DRAM的价格。
国内DRAM发展之苦
【 朱一明|存储器数千亿市场外资瓜分大半 长鑫存储自主之路逐渐破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根据历年来海关总署统计的半导体产业进出口数据,可以看到国内企业每一年花在存储器采购上的资金,高达几千亿美元,并且在一直往上攀升。
但由于没有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我国在DRAM的产品定价上一直受制于国际巨头,手机、PC厂商经常遇到DRAM缺货情况。而头部厂商对DRAM市场的垄断和价格操纵,使国内的企业深受其苦。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产业基础没有打扎实,我们可以回顾下国内的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性节点。
·197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研究组在109厂采用硅栅NMOS技术,试制出中国大陆第一块1K DRAM,比美国、日本晚五年;
·1978年中科院半导体所成功研制4K DRAM;
·1981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成功研制16K DRAM(比韩国晚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