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两微一端一抖手,一会儿不见魂魄丢。”说的是你吗?

短视频|“两微一端一抖手,一会儿不见魂魄丢。”说的是你吗?

文章图片


图像代替了思想 ,
镜头代替了笔头 ,
制作代替了创作 ,
技术代替了艺术 ,
数据代替了考据 ,
快感代替了质感 ,
幻觉代替了知觉 ,
光谱代替了靠谱 ,
弹幕代替了内幕 ,
拇指代替了脚趾 ,
沙发代替了出发……
现在真是短视频的天下 。 据统计 , 全国网民超10亿 , 八成爱看短视频 , 人均每天刷短视频超2小时 。
自从有了短视频 ,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 , 相互关系变了 , 性格心态变了 , 甚至言谈举止也变了 。 忘了爹娘也不会忘了手机 , 丢了孩子也不会误了视频 , 街上、车上、桌上、枕上 , 电梯里、厕所里……纷纷然 , 惶惶然 , 匆匆然 , 无所不在 , 无时不有 。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 1911-1980)说:“我们塑造了工具 , 工具反过来塑造着我们 。 ”
短视频可不是个工具 , 而是个精灵 。 这个精灵正在随心所欲地霸占着我们的时间 , 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 吞噬着我们的意志 , 蛀空着我们的灵魂 。
危言耸听吗?那就看一看我们的周围 , 看一看我们自己吧 , 哪个不是“两微一端一抖手” , 一会儿不见魂魄丢!
有人断言:短视频是现代传播的最高形式 , 而且直到永远 。
有人鼓吹:短视频思维 , 短视频社会 , 短视频优先……
短视频已经把人们弄得神魂颠倒忘乎所以了 。 这个时候 , 该不该猛击一掌 , 回过神来 , 对短视频来一次再审视呢?

短视频姓“短” , 名“视频” 。
其利于斯也 , 其害亦于斯也 。
因为“短”的特性 , 就要在足够短的时间 , 提供给你足够多的内容 。 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抓住你的眼球?如何让你一见钟情 , 倾盖如故?那就得先找到你的“软肋” , 捕捉到人性中的弱点 。
人天生是个喜欢刺激的动物 , 制造“刺激” , 当然就成为“短平快”的不二法门 。
于是 , 暴力、灾难、美艳、神秘、惊悚、阴谋与死亡、权力与性……就成了“短”的首选 。 试看眼下那些传播迅速的 , 流量巨大的短视频内容(当然不包括那些主题策划类智能操控的节目) , 这个推断大抵是可以成立的 。
因为“视频”的形式 , 就要让你如临其境 , 如见其面 , 如痴如醉 , 活灵活现 。 诸如色块、线条、声响之类 , 一旦被AR和VR玩耍起来 , 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 一个个场景就会风情万种神气活现地出现在人的眼前 。
按照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 , 1931-2003)的理论 , 中世纪人类只有年龄大小的区别 , 并没有“儿童”的概念 。 因为儿童和大人拥有同样的生活 , 只不过是劳动力不完全的成人而已 。
正是印刷术的出现 , 才使人类建立了“教育”的理念 , 儿童必须受教育才能融入社会 , “儿童”这个概念才逐渐清晰了起来 。
字纸作为信息的载体 , 本身就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特征 , 受教育者必须要目能识之、口能诵之、手能书之、脑能思之 。 教育内容与理解能力相适配 , 从小学读到大学 , 就是一个人从儿童到大人的成长过程 。
而视频改变了这一切 。
图像技术的出现 , 使人类再一次“消逝了童年” 。
两岁的孩子和八旬的祖母 , 可以欣赏同一个画面 , 小学生和大学生可以讨论同一位影星 。 孩子们玩起视频游戏来 , 毫不逊色于大人 , 甚至比大人更娴熟、更老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