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咪咕大火、股价大涨,中移动的“腾讯梦”还有救吗?( 三 )


另一方面 , 移动在2013年以后在宽带领域逐步加大投入 , 2021年6月 , 中移动宽带用户达到了2.05亿户 , 市占率达36.6% , 反超中国电信、真正坐稳了中国第一大宽带运营商 。 而体育内容 , 显然与电视机的传统使用场景高度契合 。
运营难度相对低、使用人群基数广泛 , 这也让咪咕在体育营销上的预算更加充足 。
但体育赛事转播的缺陷也是显著的 。
一方面 , 大型赛事虽然流量强 , 但是用户进入平台的目的过于明确 。 以至于平台本身变成了“工具人” , 而用户对于平台谈不上什么忠诚度 。 如果平台本身没有将流量持续留在平台内的内容能力 , 那体育赛事的流量更像“竹篮打水” , 很难留下些什么 。
另一方面 , 国民级的大型赛事往往档期有限 。 比如世界杯、奥运会 , 大概都是四年一届 。 这意味着一个平台是不可能持续依靠国民级赛事来获得流量 。 而像NBA、CBA等赛事 , 观影人数相对小众 , 且会直接面临用户已经养成的观影习惯的挑战 , 很难获得类似冬奥会的效果 。
这反应在数据上 , 便是大型赛事带来的平台关注度有极大的脉冲性 。
同样以百度指数为例 , 如果拉长时间线便会很清楚地看到 , 咪咕视频在去年东京奥运会的时候 , 话题指数也发生了一次“井喷式”的上涨 。 但是随着赛事热度降低 , 咪咕的热度很快就回到了早期的低谷水平 。
而冬奥会的话题发酵 , 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上来观察 , 便更像是历史的一次重演 。
咪咕在常规运营时间里 , 也并非没有尝试去弥补内容方面的短板 。 比如去年 , 咪咕就官宣了与芒果TV高达35亿的内容合作协议 。 但优爱腾在内容的投入力度 , 却是咪咕在短时间内很难赶超的 。
以爱奇艺为例 , 2019年以来其平台年内容支出成本都超过200亿元 , 累计亏损超过500亿人民币 。 而即便如此 , 依然有舆论认为爱奇艺与头部奈飞的制作效率和制作开支上仍有较大差距 。 腾讯视频 , 则更是公布了自己3年1000亿的制作计划 。
移动虽然在内容上持续投入 。 但作为一家电信运营的大型国有企业 , 也难以在短期内下决心 , 花费超过一个季度的净利润 , 来跟上头部平台的内容建设能力 。
相比之下 , 通过大型体育赛事来保持平台的存在感 , 静候未来新技术时代的到来 , 或许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 。
而在赛事体育之外的另一个选择 , 或许是投资 。
中移动当初选择让咪咕独立 , 显然是希望咪咕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互联网品牌 。 在2015年咪咕成立之初 , 咪咕掌门人刘昕就对媒体表示:
“中国移动将赋予咪咕更灵活的机制体制和灵活性 , 允许外部资本注入并独立IPO” 。6年过去了 , 咪咕显然还没有达到刘昕当年的预期 , 反而让竞争对手也一同“熬老”了 。
以爱奇艺为例 , 由于中概股不景气和视频平台盈利无望 , 公司市值一路下滑至35.9亿美金(折合人民币约为230亿) 。 爱奇艺一年在内容上烧掉的资金 , “四舍五入”可以把自己买下来 。 近期有网络传闻称 , 中国移动有意愿参与爱奇艺的股权投资 。 这也是既“腾讯入股爱奇艺”之后 , 爱奇艺的又一则卖身传闻 。
如果中国移动有意在5G时代加大内容投资 , 类似的资本合作或许效益会更好 。
其实中国移动早年就有多次类似的投资动向 。 2019年时 , 中移动就曾经斥资16亿元获得了芒果超媒4.37% , 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 在2010年时 , 市场甚至一度传出中移动可能收购腾讯的消息 , 但被中移动方面反复辟谣 。
彼时腾讯市值只有2000亿、中国移动市值1.4万亿;而目前腾讯市值已高达4.5万亿港币 , 中国移动1.2万亿港币 。 尽管中移动的业绩在10年来增长了60% , 在资本市场却度过了失去的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