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首届“科创会”后,他收获了什么?

“曾老师 , 最近在忙啥?”
“马上要参加第二届‘科创会’了 , 这几天要把项目的情况再捋仔细点 。 ”
元宵节刚过 , 省科协原副主席、研究员曾祥炜又忙碌起来 , 就在采访人员联系采访的前一天 , 他正前往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作报告 , 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作推介 。
曾祥炜的忙碌 , 源于2021年12月省科协牵头举办的首届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以下简称“科创会”) 。 这场大会上 , 曾祥炜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非能动梭式流体控制技术产品 , 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场推介会进行推介 , 吸引了广泛关注 。 三个月后 , 这一科技成果开始了落地转化 。
这场大会究竟有怎样的魔力?
回顾
科技成果去哪里转化?
早年 , 曾祥炜在甘孜州的丹巴白云母矿区工作 , 负责空压机管道、水管道、油管道的维修 。 这些管道在严冬和雨季特别容易爆裂 , 哪里管子爆了 , 曾祥炜就得到哪里去 。 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大山上 , 这些管道修好又爆 , 爆了再修 。 喜欢思索的曾祥炜想 , 这应该是流体与流体控制的问题 , 流体在管子中流动就有能量 , 能不能用这种能量来控制流体系统本身呢?
1980年 , 曾祥炜开始从事“差流可调梭阀”研究 , 即研究压力管道的非能动控制 , 就是用压力管道自身的能量而非外界能量来实现控制与调节 。 这项研究 , 就是曾祥炜带到首届“科创会”上推介的科技成果的起始研究 。 曾祥炜介绍 , 非能动梭式流体控制技术可排除危险化学品因控制电路和电磁阀等事故带来的极大危险 , 还能实现在控制动力源缺失、电磁波缺失、人工控制干预失败和遭遇人为破坏的自动紧急切断保护 。
最初 , 他发明创造了差流可调梭阀及梭式系列阀等多种非能动控制基础元件 , 将这些集敏感、控制、执行为一体的基础元件 , 置于密闭连续的流体系统中 , 利用流体自身的能量 , 实现不需外设动力源的控制、调节和管道爆破保护 。 这些梭式非能动基础元件能在我国石油、化工、天然气、海上石油、航空、核能等领域的高温、高压、强腐蚀的环境下可靠地运行 。 1998年 , 该发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 往后 , 曾祥炜在所开拓的梭式非能动控制领域新思想不断 , 核心技术、集成发明不断 。 从2000年起 , 他将发明进行了整理 , 把多年来建立压力管道非能动控制系统的构想付诸实践 , 把过去的单个基础元件发明扩展为系列技术发明 , 把系列技术发明升级成有系统理论支撑的系统发明 , 并申请专利 。
参加首届“科创会”后,他收获了什么?
文章图片
曾祥炜介绍技术优势
除了不断更新、完善非能动控制系统 , 曾祥炜更期望把这一发明专利进行成果转化 。 随着技术成功以及在国内外的广泛推介 , 请求与曾祥炜合作研究、合资开发的邀请不断 , 但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开展特有试验检测和开设精密加工场等多方面原因 , 这一专利始终难以进行转化 。 数十年的研究生涯里 , 曾祥炜长期为发明专利的推介和成果转化奔忙 。 “成果转化比发明创造难一百倍 。 ”曾祥炜曾这样说 。
参会
一场大会“带红”原始创新技术
2018年8月 , 省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在成都组织专家对曾祥炜完成的“非能动梭式流体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评价 。 评价专家组听取了曾祥炜的科技成果介绍 , 审阅了相关材料 , 经质询讨论 , 认为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具有原始创新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建议进一步加大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 , 更好地发挥该创新成果的作用 , 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