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绘画小组活动记录,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成都市30名小学生从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从2018年9月的黎明到2019年8月的夏天,一年经历了24个节气 。他们以稚嫩的文笔、简洁的线条、多样的绘画语言,完成了700多幅画作,传达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最真实的情感 。

小学绘画小组活动记录,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文章插图
节气之旅
成都一年级小学生 完成700多幅节气图画
洪敏,成都市银都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 。从2015年9月开始,她带着学生在三年内记录了24个节气,收集了700多份观测笔记,发表了一篇节气笔记—— 《时间旅行者》 。去年9月,洪敏带着大一的课堂,以丰富的想象力、简洁的线条、多样的绘画语言,体验、观察、记录、自由创作了700多幅二十四节气的图画 。
“一开始,我不确定他们这么小就能做好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不明白,更不用说二十四节气了 。同时,很多家长一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做 。”洪敏告诉采访人员,最后一个孩子已经工作了三年,发现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挖掘 。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从千禧年开始,于去年9月开学,带着一年级的学生踏上了节气的新征程 。
和以前的学生不同,一年级的孩子词汇量远远不够,语言组织能力也处于懵懂阶段,所以洪敏从观察开始 。“我发现不管孩子多大,他们都喜欢画画和画画 。然后我会告诉他们,先观察,慢慢记录,一两句就可以了,写不出来的字换成拼音或者图片,或者听写 。爸爸妈妈写 。”
从一开始的几句话,甚至没有一句记录,到后来的一点空间,学生们的进步让洪敏意识到了孩子们的可塑性 。
小学绘画小组活动记录,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文章插图
节气写绘
尝试用文字和画笔 为大自然做笔记
采访人员了解到,洪敏在给往届学生讲授节气知识时,也是成都《节气里的乡土中国文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队的老师之一 。在不影响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她重点开发班级节气课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
【小学绘画小组活动记录,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去年的学生主要用文字记录二十四节气 。这一次,洪敏为一年级的孩子设置了“画人物” 。“以前的研究比较松散,主要是文字记录 。这次比原来更好的是课程意识更强 。在每个节气开始之前,或者节气当天,我会先给他们讲讲节气知识,然后有相应的活动来展开 。比如这个节气适合做什么,结合孩子的课外实践活动,再尝试用文字和画笔为大自然做笔记,也记录自己的太阳生活 。”洪敏告诉采访人员 。
对于每个节气,洪敏首先在课堂上介绍节气知识,包括节气的词源、节气的三季、节气的习俗、节气的诗词以及文化联系 。然后从观察自然开始,以教室外动植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动态为观察点,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最后用放大镜观察 。洪敏认为,观察是一项长期的训练 。反复观察后,学生的思维、感知、观察和表达能力会更好 。“也许他们的话无法表达,但他们感受到的东西更多 。当词汇积累多了,可以表达的时候,他们能表达的就会不一样了 。”
此外,洪敏将把节气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比如冬至的时候,饺子在教室吃饺子,清明的时候做风筝.“经过实际操作体验,他们的体验更深,画得更生动 。”
课程初心
儿童必须有 根植内心的精神家园
一年级的孩子都是白手起家,很多连一个字都不会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从一开始,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也许一张图片伴随着一句话,甚至一句话 。到二十四节气结束时,所有的孩子,
都能知道该怎么记录,随便一写就是两三百字,家长也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后来跟着孩子一起了解学习,自动加入记录写画节气笔记 。
洪敏表示,打开这扇门是从常丽华老师的一本《二十四节气诵读古诗词》开始,“当时我就想很有意思,想着我也可以做,没想到最后拓展成了一个综合课程,最开始做得比较简单,想的是让他们了解一点节气文化的相关知识,学习去观察大自然、体验节气习俗,没想到做着做着就把课程内容扩展得越来越宽,因为在特定的时间点学习特定的诗词感悟是不同的,不仅走进了大自然,还走进了生活、科学 。
“今天的儿童要走向未来世界,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另外一方面必须有根植内心的精神家园,否则最终流浪的不只是地球,还有人的内心 。”提及开发课程的初心,洪敏说,作为有着农耕文明血脉的中国人,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可避免地要与乡土中国紧密连接,而节气文化是我们乡土中国文化的绝佳载体 。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