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为什么Kindle成了跟不上时代的产品?( 二 )


优势不再 , 劣势明显
“这么多年来 , Kindle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没有本质性的转变 。 ”袁博总结道 。
在袁博看来 , 2007年诞生的Kindle在当时具备两大优势 , 一是携带方便 , 二是屏幕够大 。 那时通信技术并不发达 , 互联网还处于2G时代 , 用户并没有更多的线上阅读选择 , 而功能机的屏幕小 , 体验差 , Kindle无疑解决了移动阅读这一刚需 。 如今 , Kindle的两个优势却荡然无存 。
从技术上来说 , 袁博认为 , 3G爆发之后 , 移动网络普及 , 苹果引领了大屏智能手机时代 , Kindle的产品形态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 优势愈发微弱 。
Kindle的特色是电子墨水屏 , 能对眼睛形成保护 , 但劣势也很明显 , 刷新慢 , 容易磕碰 , 这点比不上手机 。 袁博表示 , 体验比手机差 , 块头还比手机大 , 能做的只有看书 , 用户当然还是会首选手机来进行阅读 。
手机和平板作为终端 , 这些载体可实现随意阅读和下载 , 终端的多样性造成了Kindle不再亮眼 。
从软件上来说 , 眼下拥有海量正版电子书资源的各类读书app , 比如QQ阅读、七猫免费小说和掌阅等用户黏性极强 , 相关数据显示 , 这些app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可以达到2小时 。 而像樊登读书这种引导用户读书的app , 也令Kindle此前的书城不再具备吸引力 。
而真正令Kindle失色的 , 可能还是源于竞品林立且出色 , 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冲击 。 袁博表示 , 社会在进步 ,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 Kindle的迭代一直很慢 , 很难满足需要快餐文化的人们 。
随着Kindle在华的风生水起 , 国内多家企业纷纷入局这门生意 , 多看、文石、掌阅、小米、科大讯飞等都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些企业布局的初衷不一 , 如Kindle一样 , 当当和京东推出了图书电商平台的扩充品类;掌阅、微信读书则是搭配阅读app进行配套生产;此外还有专营阅读器的厂商 。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所所长王飚分析 , 这些硬件在产品性能、功能、阅读体验等方面 , 与Kindle相比并不逊色 , 有的类似Kindle , 且更加贴合中国读者的阅读需要 。
微信读书背靠腾讯 , 拥有海量电子书资源 , 据相关数据显示 , 微信读书注册用户达2.1亿 , 去年初微信读书也推出了自己的墨水屏阅读器 , 并附赠无限年卡 。 微信读书本身就基于微信好友关系起家 , 自带社交基因 , 微信读书内的花式免费读书运营以及各类交互方法 , 令不少用户有好感 。
此外 , 以京东为例 , 京东近年来在纸电同步方面做出探索与尝试 , 一些纸质书购买者可免费得到电子书;同时形成京东读书APP、PC客户端、阅读器等的闭环数字阅读布局 , 支持电子书、有声书、漫画等品类的阅读;2021年京东推出新版本电子阅读器 , 从单纯的阅读向功能化发展 , 丰富了阅读器的使用场景 。
这样的情况下 , Kindle的适用场景略显单一 , 生态也显得单薄 。 袁博认为 , 这是技术决定市场力的典型例子 。
Kindle还有空间吗?
相关报告显示 , 2020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4% , 2020年 , 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 , 27.2%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 从时长上来看 , 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 , 达100.75分钟 , 而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 , 仅11.44分钟 。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 , 在数字阅读领域 , 电子阅读器的存在显得很微弱 。 Kindle的断货 , 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电子阅读器这一终端前景的担忧 。 某种程度上 , Kindle就是某些人心中电子阅读器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