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8000字,带你了解视频产品( 三 )


第一种,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例如说如何面对负面情绪?什么是NFT?怎么考研考公上岸?怎么成为一个产品经理?我们脑海中就有相对应的目标关键词,基于关键词,我们在内容平台主动的搜索,找到符合我们预期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搜索结果、视频壳(即标题、封面、创作者昵称)的相关性,则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在视频平台出现以前,满足我们这类需求的产品是:图书馆、百度百科、书籍等等。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将视频平台当作搜索引擎来用了。海量的视频内容和创作者,意味着有更大的概率,可以命中我们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则是我们感觉到无聊,想要打发时间,kill time,渴望刷一下信息流。从生理的角度来说,浏览新信息,会给我们带来多巴胺的增量,获得一些愉悦感和掌控感。一直刷一直爽!
但其实,在刷视频的时候,我们也不清楚自己想要些什么(好像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想要些什么……共勉,找自己做自己)。
有迹可循的是:我们会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没有明确目的的刷视频,我把它类比做——闲逛,这是我想到的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我们在视频平台里浏览视频,就好像在路边闲逛,漫不经心的左看右看,突然看到公告栏、店铺上的信息是我们感兴趣的,就凑过去瞅瞅;在早餐时分浏览报纸,看看哪些新闻、讯息是有用、有意思的,就翻到那一页,紧锁眉头瞄两眼——这个过程是被动且低效的,可能逛了5条街,都没找到心仪的店。此时,平台就担负起提高内容命中率的任务。平台基于兴趣、标签,通过人工运营、强大的算法推荐,给不同的人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提高用户在闲逛时,获得感兴趣内容的命中率。
而在微信/B站里,还可以通过用户与好友、博主的社交关系,来提供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朋友关心的,我可能不敢兴趣,但我想知道!在浏览视频时,也可以体验别人的生活、经历,提供生活中朋友所给予的类似陪伴感。
在上述中,我们也知道了决定我们是否消费内容的,是感兴趣与否。
2. 为什么我们只看感兴趣的内容?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与自我有关的事,是自己唯一感兴趣的事。
在社交关系中,兴趣是人的沟通语言。从陌生人到朋友、甚至到伴侣,大多数是从兴趣开始的。
兴趣可以激发很强烈的情感共鸣,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产生对彼此的认同感。
而目前来说,视频则是承载兴趣内容的最佳载体,在获取感兴趣的内容时,视频平台,成为了我们的第一选择。
每个内容平台,实质上都是基于兴趣搭建起来的社区平台。
从B站的21年报告中,也体现了兴趣分类的相关数据——200万个文化标签,7000个核心文化圈层,涵盖音乐、知识、科技、游戏、运动、舞蹈等等。
内容互动者我们可以将参与互动的内容消费者,定义为内容互动者。
互动者是给予创作者正反馈,给予平台用户活跃度,给予广告商营销反馈的关键角色。在消费内容时,视频中的观点、故事,以及梗,会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创作者仿佛说出了我们内心的话,表达了我们想表达但未能表达的情绪,做了我们想做但没去做的事。我们会有赞许、认可等情绪,从而通过点赞、评论、转发分享、投币以及刷弹幕的互动方式,来表达我们的喜爱、情绪和观点,这也是对创作者的隔空鼓励方式。
这是我不付费就能看的吗?免费的消费,并不存在,就像一味索取,而不知道赠予,天平终究会失衡。而在内容生态中,内容消费者要进行优质内容的消费,就需要付出一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