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收关|传统车企如何反击?( 三 )


2021年收关|传统车企如何反击?
文章图片
例如奔驰EQS580 , 加速4.4秒的情况下 , 续航依然可以达到720公里 。 诚然 , 4.4秒确实仍不如特斯拉ModelS、蔚来ET7那么BT , 但别忘了:第一 , EQS是标榜豪华的 , 整备质量比MoldeS重了半吨 , 第二 , EQS总得给AMG版本留点空间吧?
再看宝马iXM60 , 加速3.8秒的情况下 , WLTP工况的续航也能达到566公里 , 这就已经是完全不输新势力的做派了 。
智能化 , 这个不好量化 。 但从感官上 , 至少应该不算短板 。 尤其是EQS的内饰、屏幕、系统和界面 , 俨然比新势力还新势力 。 iX的体验和效果 , 至少相比宝马也是完全颠覆性的 。 ID.系列槽点多一点 , 但大概率也是暂时现象 。
当然 , 新势力营造的一些优势还有 , 例如充电/换电网络的布局、社区文化的建设、OTA的频率和进步速度等等 。 但这些 ,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 , 追赶只是时间问题 , 而且并不需要太长 。
“传统”优势依旧 , 产品策略值得探讨
在短板大体补齐之余 , 传统车企产品的一些“传统”优势依旧会存在 。 最突出的 , 就是底盘调教——纯电弯道超车 , 在底盘层面还是无法“超”的 。 还有豪华氛围的营造 , 一些设计细节的考究 , 以及NVH层面的精益求精等等 , 这些传统车企的经验都用得上 。 当然 , 还有产能 。 这包括新品的开发能力和最终产品的生产能力两方面 。 ID.在这方面非常典型:产品推出的速度令人吃惊 , 产能的布局看数字就够吓人 。 这些你可以理解为传统车企花大力气研发纯电平台的厚积薄发 , 也可以理解为传统车企一旦“基础搞定”以后在设计生产环节方面的优势 。
值得探讨的点在于产品策略 。 目前大家都习惯了新势力的单品爆款——像特斯拉、蔚来、理想等等 , 都是这在套路 , 完全不似传统车企那样一个车系弄出数个甚至十数个车款来供大家选择 。
传统车企似乎并没有“借鉴”这在做法 。 无论是ID.系列、奔驰EQS还是宝马iX , 都分出了高低不同的版本 。 虽然不像燃油车分得那么细 , 但也与新势力的做法明显不同 。 最典型如EQS , 入门款只有两驱 , 加速要6.4秒 , 价格仍超百万 , 引发了不少调侃和吐槽 。 然而 , 传统车企的做法就一定错 , 新势力的做法就一定对吗?
这是个争议点 , 见仁见智 。 卡叔的观点是 , 新势力之所以选择单品爆款 , 并不完全是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选择恐惧症” , 而更多源于产能的“供不应求” , 不如集中力量打一点 。 而传统车企没有这方面顾虑 。 相反 , 提供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 , 这是经过数十年检验、有效、受欢迎的方法 。
就比如EQS , 真的只推出150万的EQS580就好吗?真的买EQS的人 , 就一定要4秒加速吗?恐怕不一定吧?别忘了 , 续航仍是当下纯电动更重要的关注点 , 而EQS450+可以实现850公里左右的续航 , 是不是比4秒加速更有吸引力呢?
总结
2021年之前 ,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在纯电领域的竞争属于一边倒——后者的优势太过明显 , 以至于让世人觉得汽车界也会出现类似相机、手机领域那样的革命性转换 。 这恐怕也是特斯拉能够市值比肩N个宝马、奔驰的主要原因 。 2021年 , 这个状况并没有发生逆转 , 新势力的优势依旧明显 。 然而传统车企在这个领域 , 已经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暗流涌动”了 。 与销量相比 , 我们更看重的是传统车企思维的转换 , 以及它长周期研发模式已到了兑现期 。 接下来无论是产品特性、产品数量还是产能 , 相比之前都会发生质变 。 因此未来的纯电市场 , 到底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占据主导 , 这还真不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