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联网时代艺术批评的失语
回顾文艺批评的历史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或可称中国艺术批评的黄金时代 。 在当时 , 与文学、美术、电影均出现了大量满溢着感伤、忧郁情调、感喟青春逝去的作品相呼应 , 艺术批评中 , 对形式、语言、优美等的重视是一个普遍潮流 。 这是对“文革”时期达到顶峰的极为狭窄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想进行反思、清理 , 是从艺术本体、形式自觉等角度进行的反思和重建 , 这一潮流通过对人性、人道主义、形式、形式美、抽象美[4
、自我意识等概念的重新厘定而渐渐回归遮蔽遗忘已久的艺术本体 。
因此当时的艺术批评 , 承接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新文艺的传统和批评传统 , 打造了80年代的文化辉煌和艺术繁盛 。
在电影批评界 , 通过讨论电影的“文学性”(张骏祥直言“电影就是文学”)、电影与戏剧的关系(白景晟:“丢掉戏剧的拐杖” , 钟惦棐:“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语言现代化”(张暖忻、李陀)、“声音本体论”(周传基)等问题 , 意在强调电影的语言本体、艺术本体等“电影性”问题 。
但这种艺术批评的态势却在此后渐渐衰落 。 文学界曾有“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感叹 , 电影虽然影响力逐渐上升 , 但电影的艺术批评却没有承担起众所期待的责任 。 我们所期待的“别车杜”时代似乎没有出现 。
电影艺术批评的衰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其一 , 改革开放以后 , 电影经历了市场化的进程 , 电影由原先的宣传定位到艺术定位之后 , 又面临着电影的工业定位、娱乐本位定位等艰难的观念变革 。 电影艺术不再那样单纯、透明了 。
其二 , 新世纪以来 , 以视觉造型和场景凸显为主要追求的大片 , 以大众文化性为主导 , 是一种满足视觉文化时代观众视觉欲望的“视觉神话”和“简单美学” 。 其艺术性是低度性的 , 艺术形式也成为一种“弱指标” 。 以审美、品位、精致、风格、韵味、整体、意义等为宗旨的形式批评、艺术批评有时难免于“削足适履”、“南辕北辙” 。 电影还是一种“强视觉艺术” , 以画面为主要媒介 , 声音元素、外在情节和人物的行为动作、尤其是对话语言等 , 都在接受交流中居于次要地位 。 电影长于造型 , 弱于表现心理 , 更不适合表现诸如个体意识、个人记忆、梦境与幻觉、心灵自传、叙事游戏等“艺术电影”、“作者电影”所擅长表现的内容 , 它是面向大众的、通俗化、消费型的艺术 。 这使得诸如注重故事母题、主题类型、原型人物、类型人物、叙述模式、民间文化智慧等分析的文化批评大有用武之地 。 因此 , 电影的纯艺术批评不可能再是显学 , 其对电影的推动作用明显减弱 。
其三 , 小成本搞笑喜剧盛行 , 一种后现代的黑色美学风格打破了古典、优雅、优美 , 就像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对经典的架上绘画的冲击 , 使得艺术批评面临失语的窘境 , 这种新电影也使得原先以经典、高雅艺术为标准的艺术受到冲击 。 这就需要对新美学的呼唤 。
其四 , 更为根本的是 ,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剧了艺术批评的衰落 。
我们知道 , 生活方式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对其产生反作用 , 它是导致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 网络形成的一种被称作“节点化”的生活方式 , 全面重构了人们的生活 。 这种生活方式具有“去时空”、“去身份”和主体化的特点 , 使得网络场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关系主要依赖一定的社会话题维系 。 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影响到电影的观看也凸显了“社会议题化”的趋势 , 电影内容的“议题化” , 甚至导演演员的“议题化”都成为现在电影观看的重要维系 , 也是电影宣发营销必须考虑的 。 当然有些制片方不惜“自黑”以营造话题试图扩大营销就是走歪门邪路了 。
- 净利润|团车怼李想、易车“蹭热度”,造车成了汽车互联网平台的引流噱头?
- 百度云|阿里云封禁大量“涉诈”网站
- 百度|雷军和刘强东,各有一家公司倒在了2022年
- 5g手机|5G时代当选5G手机,那么1600元左右的手机怎么选?这三款大家看看
- 物联网|运营商款“元宇宙”的想象空间,与互联网相比,孰大?
- 接盘侠|互联网失去接盘侠
- 百度|抖音低调开启“学习”入口,泛知识内容的春天到了?
- 微信|微软687亿美元收购案:用游戏抢建下一代互联网秩序与规则?
- 罗永浩|华为的5G,能够让我们在移动互联时代,不落后甚至超越欧美国家
- 本文转自:龙虎网龙虎网讯(通讯员 蒋悦)1月19日|数据赋能开启六合政务服务“合心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