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 观影方式的变化——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 。 在电影史上 , 电影的传播和接受发生在影院空间中 , 多种文化因素或隐或现在此空间发生作用 , 多种意识形态进行对话 , 因此新的公共话语空间 , 一种布尔迪厄所说的“场”亦由此产生 。 但一般而言 , 这个“场”离不开影院 , 也曾经借助于电视媒体而巩固 。 但在一个互联网的、全媒介化时代 , 电影的公共空间则呈现出新的特点——公共话语空间的跨媒介扩展、全媒介延伸 。 电影的影院观看不再是必然的条件 。 数字技术和网络普及之后 , 网络、新媒体、视频 , 甚至手机上 , 可以说现在进入了全媒介的互动式观看时代 。 所以电影的场域极大地扩大了 , 电影不仅仅限于影院电影 , 观看空间无限扩大了;同时 , 观看时间也极大地延长 。 观看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先行观看 , 观看完了之后进行互动 , 甚至弹幕点评、点赞 , 社区讨论 , 这些都成为电影的一种“前观看”或“后观看” 。 影院观看结束 , 但电影还在那里继续发酵、争议 , 继续进行跨媒介传播 。
这一现象也让我们想起美学界“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等命题的讨论 , 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被认为是当代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 一种“充斥于当代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费瑟斯通) , 这种现象表现为实在与影像 , 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差别已被“内爆” , 已不复存在(波德里亚);其艺术层面上的含义则正如美国文化学者费瑟斯通所说的 , “艺术的文化(高雅文化)所涉及的现象范围已经扩大 , 它吸收了广泛的大众生活与日常文化 , 人和物体与体验在实践中都被认定为与文化有关”[3
。 在日常生活日趋审美化的背景中 , 在消费行为与青年文化的大狂欢中 , 高雅艺术与大众通俗艺术的界限与鸿沟被抹平了 , 甚至艺术观赏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也消失了 , 原来的经典的美学秩序与艺术等级遭遇解体 。
自然 , 这更是互联网时期公共文化空间的一次依托于网络传媒的巨大重构 。
第四是电影功能的变化 。 以前观众看电影是情感升华 , 心灵寄托的需要 , 是一种纯美的古典美的享受 。 这样的功能自然继续存在 , 但一些新的功能也在生成 。 网络形成的节点化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粉丝化的、部落化的方式 , 使得电影的观看凸显了社会认同功能 。 电影观看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 需要依赖社会话题 , 带着社会话题去看电影 , 或者是电影传达的话题带动了很多人看电影 。 它不一定是情感性的 , 而是一种信息媒介性的东西 , 有时满足的是社交的需要、融入社会议题的需要 , 情感上和审美方面的需求似乎下降了 。
第五个变化是电影的思维方式 , 包括导演的思维方式、电影语言、故事形态等的变化 。 近几年 , 与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有关 , 一种可以称之为虚拟消费的玄幻类、科幻类电影 , 包括我们现在说的高智商电影、脑神经电影、数据库电影等等 , 大为兴盛 。 我们讨论过的所谓中国的“网生代电影”也体现了一定的网络思维特征 , 但与国外电影相比还为时尚早 。 像《无性之人》《源代码》《云图》这些电影可以说成为了人的大脑的模拟器 , 成为了我们人类大脑的延伸 。 现在的电影荧幕成为我们脑神经的外化 , 是一个全息性的媒介衍生 。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一些经典电影 , 如我上次在北京电影节上观看《镜子》时 , 我就联想对照了像《无性之人》《黑客帝国》《云图》这样的电影 , 我的感觉是恍若隔世——这是两个时代的电影 , 这是两个时代的大脑、两个时代的思维方式 。
- 净利润|团车怼李想、易车“蹭热度”,造车成了汽车互联网平台的引流噱头?
- 百度云|阿里云封禁大量“涉诈”网站
- 百度|雷军和刘强东,各有一家公司倒在了2022年
- 5g手机|5G时代当选5G手机,那么1600元左右的手机怎么选?这三款大家看看
- 物联网|运营商款“元宇宙”的想象空间,与互联网相比,孰大?
- 接盘侠|互联网失去接盘侠
- 百度|抖音低调开启“学习”入口,泛知识内容的春天到了?
- 微信|微软687亿美元收购案:用游戏抢建下一代互联网秩序与规则?
- 罗永浩|华为的5G,能够让我们在移动互联时代,不落后甚至超越欧美国家
- 本文转自:龙虎网龙虎网讯(通讯员 蒋悦)1月19日|数据赋能开启六合政务服务“合心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