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无人驾驶成了百度的鸡肋?( 二 )


主要原因就在于 , 大车企不会把车机系统这么重要的环节交到别人手里 。 而规模不大的车厂 , 尽管资金有限 , 但也希望能够获得定制化服务 , 不然没办法吹牛 。
车企这样的想法 , 又和百度希望通过无人驾驶平台获取海量大数据 , 以帮助其在AI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期望相悖 。
从2021年开始 , 百度的竞争对手就变得多了起来 , 滴滴、小米、华为等互联网公司 , 以及各大造车新势力纷纷布局智能驾驶赛道 , 让整个行业变得又挤又热 。
Apollo平台距离智能驾驶的最终变现 , 究竟还有3年、5年或者更长时间?却依然充满未知 , 这也难怪资本市场的反馈逐渐悲观起来 。
2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事实上 , 智能驾驶汽车上路 , 从技术角度来看并非难事 。


早在2015年12月 , 百度研发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就实现了经京新高速与北四环、从中关村软件园到奥森往返 , 也实现了多种场景切换的直播实测;
李彦宏在2017年更是因为把车子开上五环而吃到罚单;
百度近期推出的无人出租车更是证明了其商业应用的可行性 。
不过 , 对于智能驾驶汽车而言 , 之所以商业化难以落地 , 主要原因在于 , 想要大规模推广还需要在全社会层面形成共识 。

智能驾驶的算法即便可以做到99.99%的安全系数 , 但即便0.01%的事故也是个小的数字 , 所产生的事故定责改如何定责、定损?我们在刷视频时 , 如果算法出现问题 , 最多就是想看小姐姐跳舞却刷到了“接化发” 。 但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了交通事故 , 是车主负责、汽车厂商负责、还是百度负责?甚至如果出现断网的情况 , 是不是移动运营商也要负责?
因此 , 我们看到尽管研发层面轰轰烈烈 , 但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厂商在自动驾驶的应用层面还都比较谨慎 , 大多数都还处于L2级后期阶段 , 即便L3都凤毛麟角 。
所以不管是李彦宏预测的2025年 , 还是各大机构预测的2030年 , 智能无人驾驶的大规模、全社会商业化应用即便不可能实现 。
目前看来 , 摆在百度眼前的路有两条 , 一条是参与并推动全社会层面的车路协同布局 , 另一条则是在低速封闭场景布局自动驾驶业务 。
与单一车辆的智能自动驾驶相比 , 车路协同能够实现路况层面的全域感知的 , 更好的规避车辆自身智能因传感器故障、算法问题等导致的安全问题 。
同时 , 车路协同还能很好地实现交通事故回溯与分析 , 避免出现事故后的扯皮 。 “究竟是刹车失灵还是没踩刹车踏板”这样的争论 , 几乎不会出现 。
这样的模式 , 更像是全社会数字化基建超大项目 , 涉及了汽车、信息通信、电子电气、算法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全社会的协作 。 此外 , 海量的交通运行基础数据面临存储、处理与安全防护成本也会呈几何倍上升 。
我们就说 , 这样一个涉及全社会数据安全和运行稳定的系统化工程 , 是百度这样一个互联网公司敢去主导做么?百度此次裁员的部门 , 正是智能交通事业部(ACE)下属的车路协同、智能网联和智能交通业务部……
另一种做法就是在低速封闭环境的无人驾驶技术应用 。 现在 ,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厂商开始放弃完全无人驾驶 , 转而布局细分领域的技术突破 。
据专业机构Tractica最近报告显示 , 到2024年末 , 农业自动驾驶设备及机器人的年出货量将达594000台 , 而2020年的出货量则为33000台 。
另外 , 在2022年5月 ,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 , 中国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