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国产机器人成长快速“堵点”待解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 是实现工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装备 , 其研发、制造、应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
《经济参考报》采访人员近日采访了解到 , “十三五”时期以来 , 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 产业集群逐渐崛起 , 产业赋能不断深入 , 成为实现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
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现已拥有完整产业链 , 但产、销、用环节仍存在一些卡点 。 例如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市场开拓困难、中小企业“买不起”“不会用”等 。 受访专家建议 , 坚持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 , 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 推动“政产学研用”精准配合 , 综合施策形成机器人产、销、用“通路” , 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
由“点”到“链” 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在芜湖市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采访人员看到应用于不同行业的机器人正在施展“十八般武艺”:智能喷涂机器人可以根据家具形状调整喷涂轨迹;柔性焊接机器人能灵活移动 , 精准抵达焊缝 。 “得益于制造业‘机器换人’需求旺盛以及‘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拉动 , 2021年公司机器人业务增长较快 。 ”埃夫特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 2021年仅在光伏行业就卖出1000多台机器人 。
近年来 , 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 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装备工业处处长施力介绍 , “十三五”期间 , 安徽省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33% 。 2020年 , 安徽省工业机器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80亿元 , 同比增长9% , 全年推广应用6100余台工业机器人 。
安徽机器人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 是中国机器人产业持续向好的缩影 。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 “十三五”以来 , 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 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 。 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 , 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 。 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 2020年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44% 。
与此同时 , 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逐渐崛起 。 业内人士表示 , 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和产业链完整度在持续提升 , 运动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高精密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加快突破 , 整机功能和性能显著增强 。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虽起步较晚 , 但呈现出由“点”到“链”、高速发展态势 。 以埃夫特为例 , 该公司2007年由奇瑞汽车孵化而来 , 当年芜湖市只有这一家机器人公司 。 如今 , 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园已经有100多家上下游企业 , 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
据统计 , 截至2021年11月 , 安徽省已有年均营收1000万元以上的机器人企业360余家 。 “芜(湖)马(鞍山)合(肥)”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
除“芜马合”外 , 全国已形成深圳、上海、南京、苏州等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 实现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示范应用全产业链发展 。
产业赋能也在不断深入 。 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 , 机器人产业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 , 不断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智能机器人分会秘书长赵勇说 , 工业机器人既是工业产品 , 又是集机械、电子、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智能装备 , 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需的“生产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