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港股IPO!长期主义决定的命运分野( 三 )


相反 , 很多企业选择了走捷径、抄近路 , 客观上是不得已而为之 , 但实际上给行业埋下了很多雷 。
但是嘀嗒一开始就诚心正意做真顺风车 , 除了前面所说的更符合共享出行精神、对城市交通更为友好 , 且对消费者更为廉价实用之外 , 「子弹财经」认为有两个原因 。
第一个原因 , 是由于嘀嗒出行具有“长期主义”的精神 , 因此 , 它不愿意走捷径 , 反而把解决最困难的问题——合规与安全 , 视为建立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的最佳路径 , 以打硬仗干苦活的精神 , 从长期角度致力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 。 也就是不畏惧困难 , 不回避困难 , 把解决困难看做建立差异化的机会点 。
举例来说 , 顺风车业务起步初期 , 响应者还不多 , 使得有些平台采取一味降低门槛的方式增加运力 , 而嘀嗒出行则始终坚持严格的前置审核 , 其顺风车车主与出租车司机注册审核的通过率很低 , 按照嘀嗒出行目前注册车辆和认证车辆2:1的比例关系来看 , 其审核之严可见一斑 。
根据「子弹财经」的考证 , 为了排除以营利为目的的黑车司机加入嘀嗒 , 嘀嗒顺风车设置了一套定价体系 , 让顺风车在定价上既能让私家车主有意愿参与合乘 , 又要将非法运营车辆排除在外 。 嘀嗒顺风车的定价目前采用的是跟公里数有关的一口价 , 没有长途费、夜间费和拥堵费这些与运营相关的附加费用 。
据了解 , 整体水平相当于同一城市专业运营车辆定价的50% 。 这样的定价对于车主而言能抵消包括油价、过路费以及部分停车费在内的基本出行成本 , 若计入人工成本、摊销折旧 , 绝无营利可能 。
这就使得嘀嗒的运营过程中 , 留下了一支更纯粹、更符合要求、真·共享出行的车主队伍 , 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 这是嘀嗒出行一路发展越来越顺利的保证 。
第二个原因 , 则是共享出行的经济模型远远优于刚性运力投入 。 由于共享出行是真正的轻模式 , 无需自己购买车辆和雇佣司机 , 成本更低也更有效率 。 这是有历史明证的——滴滴出行的顺风车业务当年是滴滴唯二盈利(另一个是代驾)的业务 , 而至2020年9月 , 嘀嗒出行已经实现连续15个月盈利 。
更难地选择产生了更强的护城河 , 再对应更好的经济模型 , 这是嘀嗒六年起飞的关键要素 。
但是 , 这样的做法 , 有技术含量吗?
3、产业互联网是答案
答案是有 , 而且技术含量非常之高 。
如前所言 , 顺风车发展道路上有三大门槛 , 即合规性问题、安全性问题和盈利问题 。 嘀嗒正是一举解决了这三大问题 , 才发展的顺风顺水 。
这三个问题都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 , 但是 , 都属于可以在技术维度找到解决助力的问题 。
合规性问题有AB面 , A面是和监管部门积极沟通相向而行;B面前面已经讲到 , 嘀嗒建立了一套定价体系 , 让顺风车在定价上既能让私家车主有意愿参与合乘 , 又要将非法运营车辆排除在外 , 这就是“技术+方法论”的力量 。
安全性问题则更有赖于技术 , 且不说将来在5G条件下对车辆态势和车内状态的实时感知 , 即使是在现有的基础上 , 通过车主行为画像、数据标记、数据风控及自动报警等做法来提升安全门槛 , 也需要依靠技术的力量 。
但是 , 最大的意义 , 还是在于如何通过产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 把顺风车出行从一种既往基于熟人/半熟关系的零星顺路拼车行为 , 转变为陌生人之间基于相同或相近路线的大规模合乘出行行为;或者说 , 如何把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的零散匹配 , 变成一种产业化、规模化且可大规模复制 , 并按照大数据匹配 , 为数亿人提供出行最优解的庞大“产业” , 这其中的妙奥 , 全要向产业互联网“借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