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大亏了3年,MCN为什么还要做品牌?”( 二 )


比如国产护肤品牌芳玑就是由美容护肤博主尼可创立 。 依靠尼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 , 短短几个月时间 , 芳玑就打开了知名度 。
在小红书上 , 搜索且初(kimture)有5900多篇笔记 , 以及1800多件商品 。 它还曾经出现在李佳琦的直播间 。

有用户在评论区表示 , “这个卸妆膏做的跟EVE LOM很像 , 性价比很高”;也有人表示 , “第一次用感觉平平无奇 , 没有任何反应 , 还有点糊眼睛 。 ”
但很少有人知道 , 且初(kimture)是一家TP公司——上海缙嘉旗下的美妆个护品牌 。 这家公司旗下还有MCN业务 , 并签下了程十安、李溪芮、脸脸和姐姐等KOL 。
在做自有品牌之前 , 上海缙嘉先后代理过20多个品牌 , 包括彩妆品牌LA GIRL、功效型护肤品牌TIMELESS , 以及敏感护肤品牌FAB等 。
2019年 , 缙嘉开始投入自有品牌研发 , 并陆续推出且初(kimture)、everbab等品牌 , 自有品牌营收占比已经超过50% 。
除了上海缙嘉以外 , 很多MCN机构选择从0开始做自有品牌 。 比如 , 大禹MCN旗下的护肤品牌未兰 , 五月美妆旗下做了个护品牌混合故事 , 无忧传媒做了养生滋补品牌天宫趣等 。 包括门牙视频、OST、瘾食文化等多家MCN都在主攻自有品牌 。
但事实上 , 能够拿得出手的品牌很少 。
白小T创始人张勇告诉娱乐资本论 , 判断一个品牌的标准一方面是复购率 , 比如复购率达到40%-50% , 就可以称之为品牌(目前白小t的复购率是37%);另一个标准是 , 在直播带货中 , 从货找人转变为人找货 。
目前 , 在MCN创办的自有品牌中 , 几乎没有品牌能达到上述要求 。
为了避免从0到1的各种弯路 , 也有机构选择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做品牌 。 交个朋友就是典型案例 。
近半年来 , “罗永浩”直播间里就出现了越来越多其投资的新消费品牌 。 比如 , 今年6月底首次出现的家居品牌“什么马” , 10月底出现的服装品牌“重新加载” , 以及11月底上线的配饰品“约书亚树” , 还有潮牌“殊途同归” 。
无忧传媒创始人雷彬艺向娱乐资本论表示 , 从0到1做品牌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 。 接下来 , 对于合适的品牌 , 无忧传媒更倾向于投资入股的方式合作 。
例如无忧传媒与后古合作创立的品牌“RED ON 红颜社” , 主做高端时尚写真和商拍 , “我们就是采取了合资的方式展开合作 。 对方在这个行业有十多年的经验 , 他们负责产品和运营 , 我们更多在流量端进行协作” 。

总体上看 , 从0到1做的自有品牌并没有很出圈 。 MCN和TP公司旗下有一定声量的品牌 , 大多是前期就有一定积累 。 这也从侧面说明 , 培育品牌需要时间 。

产品力是品牌崛起的基础
在一个新品牌起盘的过程中 , MCN和TP机构作为渠道 , 是有一定优势 。
比如 , 他们拥有成熟的流量投手 , 在货品销售中往往能够直接提升ROI , 而且 , 这些机构握有大量销售数据 , 更懂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
以TP公司壹网壹创旗下品牌每鲜说为例 。 产品发布当即就进入了薇娅的直播间;两个月后与小红书正在减肥的尹正合作;再一个月后 , 官宣INTO1成员林墨为代言人 。
一套完整打法下来 , 根据壹网壹创内部人士透露 , 这款健康食品品牌2021年GMV接近1亿 。
在另一位品牌方朋友看来 , 以人设或者是人的流量来带动产品销量增长 , 都很适合做白牌 。 这也是MCN和TP公司现在做品牌的机会所在 。
“毕竟 , 随着人群消费分层 , 以及流量分层 。 这个时代 , 很难出现像雅诗兰黛、欧莱雅那样一统江湖的大品牌了 。 品牌也会碎片化 。 ”一位奶昔品牌的创始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