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爹”卡在拐点( 二 )


可靠性和舒适性方面 , 蓄电池带来的续航焦虑、补能不便、补能效率低、低温掉电都是老话题了 , 零百加速秒天秒地 , 零下续航哭天抢地 。 某电车品牌老总 , 说汽油车换了电动车就回不去了 , 很多车主买了电动爹才明白 , 高速充不上电或者低温下 , 家确实是回不去了 。
考虑到电池的成本和体积 , 纯电车续航不能无限增加 , 目前最大的瓶颈 , 是充能便捷性和效率 。 去年这时候 , 我在北京某特斯拉充电站拍到一张照片:
“电动爹”卡在拐点
文章图片
买个二三十万的车 , 零下五六度 , 不开空调 , 吃着外卖排队充电 , 这种毫无尊严的用车体验 , 确实令人无语 。 电动车有没有可靠方便的充电条件 , 用户体验完全是天堂地狱的区别 。 为了防杠必须说明 , 我当然知道私人车位和充电桩是好东西 , 我还知道私人别墅、私人司机更是好东西呢 , 肉糜谁不爱吃?
总之 , 这样的产品能淘汰汽油车 , 我是不太敢信的 。
说到这里 , 我其实不讨厌电动车 , 毕竟城市通勤目前问题不大 。 我讨厌的是电动吹 , 他们无视目前纯电车的缺陷 , 以及这些缺陷在未来难以解决 , 动不动就拿诺基亚、机械表来类比汽油车 , 这是很愚蠢的 。 手机和机械表的产品场景下 , 核心产品力已经发生了迁移 , 跟车的产品场景 , 完全没有可比性 。
手机从功能机发展到智能机 , 用户关心的重点 , 不再是信号、待机(当然也不能太差) , 而是应用生态和稳定性 。 但车的动力系统演进后 , 产品形态和核心产品力 , 并没发生变化 。
至于机械表 , 论计时的精准性 , 还比不上十块钱的义乌电子表 , 论功能的丰富 , 也与AppleWatch之类智能表完全没法比 。 机械表“计时”的核心产品力 , 早就迁移成了“饰品”和“奢侈品” 。
纯电车的本质还是交通工具 , 相比汽油车 , 纯电车的核心产品力是有缺陷的 , 而且这个缺陷 , 短期内技术发展无法弥补 , 且已购车用户享受不到这种技术进步 。
纯电动车的储能形式是蓄电池 , 这玩意最大的问题是能量密度和成本 。
能量密度代表单位重量和体积的储能能力 。 蓄电池不管SOC状态如何 , 都要占用汽车的自重 , 反过来又影响续航里程 。
即使五年后固态电池顺利搞出来了 , 也并不能给能量密度带来数量级的提升 , 在实际续航接近的情况下 , 三电系统的重量 , 仍会高于发动机+变速箱+冷却/排气系统+油箱 。
至于成本 , 锂在地球上储量并不算丰富 , 可开采储量分布也不均匀 , 还特别贵 。 有人会提到钠电池 , 这东西的工程应用还早 , 甚至不如固态电池可预期 , 而且同样不能解决储能密度的问题 。
以上两点缺陷 , 导致纯电动车极有可能只是个过渡产品形态 。
未来五年内 , 可见的、能够提升纯电车产品力的手段 , 大概只剩提升充能便利性和效率了 。
国内外车企都在布局的800伏加240-480千瓦高压充电装置 , 能做到“五分钟补充200公里续航” , 这一点就和汽油车的充能效率很接近了 。 不过 , 高压快充的普及 , 对电网基础建设 , 和车端的成本 , 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 几个充电桩就相当于几栋住宅楼的功率负荷 , 不知道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作何感想 。
而在车端 , 高压充电对充电芯片的要求 , 是从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到SiC(碳化硅) 。 IGBT占整车成本约8%-10% , 是除了汽车动力电池之外的第二高成本原件 。 目前同一级别的SiCMOSFET的成本约是IGBT的8-12倍 , 耗损也大于IGBT , 更不用说车上其他的用电器件和连接器 , 都要重新选型换成支持高压的版本 。